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5
00:00 / 03: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2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4: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5: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道德经 道德经 第一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 秘密:万物运行的终极法则——回归本然 解读:这句是理解老子宇宙观的核心。人取法于大地的厚重、承载,大地取法于上天的广阔、运行,上天取法于道的宇宙本源规律,而道取法的,则是自然。 这里的自然,不是指大自然的环境,而是指自己如此、本然的样子”。道,是万物的根源,它本身就是这样存在的,不需要效法其他任何东西。它自己就是自己的法则。 第二句: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9章) 秘密:天道的循环法则——盛极必衰,知止知足 解读:这段话像一记警钟:杯子满了还硬倒,不如适时停止这叫知止。 刀刃磨得过于锋利,反而容易崩坏这叫守中。 金银财宝堆满屋,没人能守得住这叫莫贪。 富贵了就骄横,等于自找麻烦这叫守谦。 大功告成时懂得退让,这才符合天道这叫功成身退。 第三句: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42章) 秘密:阴阳平衡的辩证法则——福祸相依,眼光要远 解读:这句话凝结了中国传统智慧的精髓!它告诉我们:有时看似受损,反而得益,这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时看似得益,反而招损这叫贪小便宜吃大亏。 现代人往往很直接:做多少事要多少钱,先问“有什么好处”?一切以眼前利害为标准。这容易变得短视和浮躁。 老子的智慧则看重整体的平衡和长久的和谐。他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面,像天平的两端。健康的状态是阴阳平衡,而不是某一端占绝对优势。 一时得利叫阳盛,可能破坏平衡,埋下未来大患也就是阴损。 一时吃亏这叫阴盛,若能维护平衡,反而铺就长远福报这就是阳生。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 。” 细细想来,生活所需的物质本就有限,可世人偏偏陷入无尽的贪求之中,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与其在追逐碎银几两的路上耗尽心力,不如停下脚步,问问自己的内心:何为真正想要的生活?何为生命本应有的模样?你终日奔波,为了碎银几两操心劳累,为了世俗的眼光左右为难,那些你拼命追求的东西,真的是你内心真正需要的吗?还是被世俗的欲望洪流裹挟着随波逐流而已 。 生活的缺口,从来都不是靠物质的堆砌就能填满,就像一个空虚的容器,若只往里面装入金银财宝,它依然是冰冷而空洞的,唯有注入一半精神的清泉,才能让空虚的容器变得鲜活而温暖,生活的全貌,从来不是单一的奔波与追逐,也不是纯粹的安逸与享乐,而是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的平衡,是外在拥有与内心丰盈的和谐共生 ,若只执着于碎银几两,将其视为衡量生活幸福的唯一标准,便会陷入“求而不得”的焦虑与迷茫之中,即便拥有再多的财富,内心依旧是一片荒芜 ,唯有兼顾物质所需与精神所求,在为生存努力的同时,不忘守护内心的热爱与信仰,方能在人生的征途上寻得一份踏实与幸福,就像一株绿植,既需要土壤提供的养分支撑生长,也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绽放生机,生活亦是如此,缺了物质的支撑就会难以立足,少了精神的滋养则会苍白无力。 世人常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 生活本就充满了酸甜苦辣,有顺遂也有坎坷,有欢笑也有泪水,我们无法改变生活的境遇,却可以改变看待生活的心态 ,若总是执着于物质的得失,便会被痛苦与烦恼所纠缠,若能学会在精神世界里寻找慰藉与力量,便能在风雨中泰然自若,若能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找到平衡的支点,便能在困境中逆风飞翔 ,就像一面镜子,你对着镜子微笑,镜子便会以微笑回应你,你对着镜子哭泣,镜子便会以哭泣回应你,生活亦是如此,你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生活便会以怎样的姿态回馈于你 。#道德经 #道德经智慧 #人生智慧 #人生哲理 #传承经典
00:00 / 10: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20
00:00 / 05: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5: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7: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6: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82
6月前
《道经》第25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有一种浑然一体的存在,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诞生。它寂静无声、空旷无形,永恒独立而永不改变,循环运行永不衰竭,可以视为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称它为“道”,再勉强赋予它“大”的特性——“大”意味着不断消逝,消逝意味着延展至遥远,遥远则最终回归本源。 因此,道是伟大的,天是伟大的,地是伟大的,人类中的圣王也同样伟大。宇宙间存在这四种伟大存在,而人类圣王位居其一。 人类效法大地,大地效法天空,天空效法道,而道效法的是自然本身。 文章深度解读: 老子通过“先天地生”“独立不改”等描述,构建了道作为宇宙本源的超验性。这种“混成”状态并非物质实体,而是超越时空的抽象存在,类似于现代物理学中“量子真空涨落”理论对宇宙起源的假说。其“周行不殆”的特性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周期性规律,与当代宇宙学中「膨胀-收缩」循环模型存在思想共振。 从“字之曰道”到“强名曰大”的过程,展现了道家对语言局限性的深刻认知。这种命名策略与海德格尔“存在不可言说”的哲学观异曲同工,通过大→逝→远→反的概念链变,构建了动态的认知体系,暗示语言符号系统与终极真理间的永恒张力。 将“王”纳入宇宙四大维度,体现了早期中国“天人合一”的有机宇宙观。这种思想架构为当代生态伦理学提供了古典范式:人类(王)作为生态链的参与者而非主宰者,必须遵循“地→天→道→自然”的效法序列,暗合深层生态学“生物圈平等主义”的核心主张。 最末句“道法自然”中的“自然”并非实体概念,而是指「本然如此」的存在状态。这种自我指涉的哲学命题,在系统论视角下可解读为复杂系统的自组织原理,与当代混沌理论中“无序蕴含有序”的发现形成跨时空对话,揭示了道家思想的前瞻性。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道·說2月前
先生,为何话说得越多,事办得越错? 道德经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句箴言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社交定律:语言,是能量的消耗。你说得越多,底牌就露得越多,内在的能量就泄得越快,最终把自己逼入词穷理亏的绝境。话说多了,就会被抓住把柄,感情说满了,就容易变味。真正聪明的人,不急着表达全部,而是留三分不说、七分给人悟。你控制了嘴,才能掌控局面;你学会守中,才能在风向变化时不被推翻。 你会发现,沉默往往比言语更锋利。沉默能让对方揣摩,让话语生出分量。那些真正有力量的人,都是开口前已经赢的人。 沉默,在社交中隐藏着三种被低估的力量: 一、它能过滤掉无效的关系。 那些需要你靠言语去讨好、去维系的热闹,本身就摇摇欲坠。当你的话变少,还能留在你身边的人,才是真正的同频者。 二、它能放大你的威严感。 河水湍急,显得浅薄;深潭无波,才见其深。在群体中,那个最安静、最不急于表态的人,反而让人觉得高深莫测,不敢轻举妄动。 三、它能让你成为局面的掌控者。 当别人滔滔不绝时,他所有的漏洞、欲望、恐惧都暴露无遗。你安静地聆听,就成了那个手握最多信息的人。看破,不说破,你就赢了。 言多必失,是宿命。把嘴巴闭上,把心定住,把力气用在真正重要的地方。能说时少说,该静时不言,这才是最高级的分寸感。#道德经#国学智慧#道德经解读#个人成长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5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