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物癖的如意收集史。#如意#京都生活#日本回流#古董收藏 #文玩杂项 华夏收藏史上,对特定器物的迷恋如同幽深的河流,流淌不息。其中,“如意”以其名之美、形之雅、意之丰,成为历代藏家心中挥之不去的执念。这种痴迷,早已超越了寻常物欲,成为精神深处的隐秘寄托。 “如意”之名,起自魏晋。其初不过爪杖,搔背释痒,解人烦忧,“称心如意”之名便由此生发。自**六朝**始,它悄然从实用之器跃升为贵族雅士掌中珍玩,材质渐贵,铁、金、玉、犀角,尽显主人尊荣。**唐代**,佛教东渐,如意形态吸纳法器元素,云头舒卷,线条渐趋饱满,更添神圣庄严,成为高僧大德手中传递智慧的法器。 真正点燃如意义恋物般收藏热情的,是**明清两代**。尤其乾隆一朝,这位帝王对如意的痴迷几近极致。紫禁城深宫之内,玉、瓷、珐琅、竹木牙角,各类如意**竟积存近三千柄**。节庆朝贺,君臣以如意相赠,其材质、工艺的比拼,成了无声的权力与财富宣言。如意的“吉祥”寓意被无限放大,“事事如意”、“平安如意”的纹饰寄托着整个帝国的集体渴望。一柄精雕细琢的如意,既是无上尊荣的象征,亦是心灵深处对永恒顺遂的执念投射。 直至今日,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拍卖行的聚光灯下,一柄柄穿越时光的如意,依然散发着令人屏息的光泽。藏家凝视它温润的曲线,指尖仿佛能触碰到历代主人的体温与祈愿。这柄小小的器物,早已不仅是艺术的载体,它凝结了人类对掌控命运、寄托祥瑞的深切渴求,成为跨越千年的**物恋图腾**——在冰凉的材质深处,燃烧着永不熄灭的欲望与幻想之火。 如意恋物,恋其形,更恋其名所承载的永恒许诺——那是人心深处对“称心如意”之境,永无止境的痴迷与追逐。
00:00 / 02: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