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5天前
#古诗文赏析 #原创视频 #初高中必背#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杜甫赏析视频中提到的杜甫《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沉郁顿挫的风格与雄浑的意境:诗歌通过“风急天高”、“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等宏大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既雄浑壮阔又深沉悲凉的意境。这种将个人身世之悲(漂泊、衰老、多病)与忧国忧民的情怀融入永恒的自然景象之中的写法,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诗歌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严谨精工的格律与对仗:此诗是律诗的典范,全诗八句皆对,对仗工整严谨,被誉为“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例如首联不仅上下句对仗,句中也自对(“天”对“风”,“沙”对“渚”);颔联的“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高度凝练的语言与丰富的情感:诗人用词精当,字字千钧。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仅用十四字就包含了“地远”、“时凄”、“久旅”、“衰老”、“多病”、“孤独”等多重悲苦,被古人评为蕴含“八意”,情感密度极大。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前半部分写景,为后半部分抒情营造了苍凉阔大的背景;后半部分抒情,则将个人的羁旅愁苦、孤独感与国家的艰难时世紧密结合。景因情而更显壮阔,情因景而更深沉,达到了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9
《成都曲》小学课外古诗 【译文】 新雨初霁,锦江西面烟波浩瀚水碧绿,山头岭畔,荔枝垂红,四野飘溢清香。城南万里桥边有许多酒家,来游玩的人最喜欢在哪家投宿呢? 【赏析】 这是张籍游成都时写的一首七绝,描写了成都的秀丽风光、风土人情及繁华景象,流露出诗人对成都的眷恋之情。   锦江,以江水清澄、濯锦鲜明而著称。它流经成都南郊,江南为郊野,江北为市区,江中有商船。地兼繁华、幽美之胜。诗的前两句展现诗人顺锦江西望时的美景。新雨初霁,在绿水烟波的背景下,山头岭畔,荔枝垂红,四野飘溢清香。那如画的景色十分诱人。这两句写眼前景,景中含情,韵味深长,如跳动的音符,悠扬的旋律,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上面写郊野景色,后两句则是由于“桥”和“酒家”的跳入眼帘,逗引起人们对市井繁华情况的想象。桥下水入岷江流至宜宾,与金沙江合为长江,东流直达南京,唐时商贾往来,船只很多。“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唐时酒家多留宿客人。读了这两句,使人由“万里桥”而想到远商近贾,商业兴盛,水陆繁忙;由“多酒家”想到游人往来,生意兴隆。最后说:游人呀,你究竟选择那一酒家留宿更称心如意呢?从这问人和自问的语气里,使人想到处处招待热情、家家朴实诚恳的风土人情和店店别具风味、各有诱人“闻香下马”的好酒。处处酒家好,反而不知留宿何处更好了。 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说诗晬语》)张籍此诗,句句含景,景景有情,特别是后二句,近似口语,却意味深远,读后感到精警而又自然。诗人既善于抓住富于特征的一般景物,又善于抓住思绪中最闪光的一瞬间——“游人爱向谁家宿?”这样就能使一篇之朴,养一句之神;一句之灵,回一篇之运。这就是张籍“看似寻常最奇崛”之风格所在,也是诗作具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4: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6: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武建东的《七律·未必歌》以七言律诗形式,通过深沉的意象与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时光与创作关系的独特感悟。以下是具体赏析: 一、首联:时空交错的人生感慨 “旧年旧事旧骚人,两鬓霜繁现在身” 以“旧年”“旧事”“旧骚人”三个叠字开篇,强化了时空交错的叙事感,暗示诗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同时“两鬓霜繁”形象地描绘出岁月流逝带来的沧桑感,将抽象的人生境遇具象化。 二、颔联:梦境与现实的哲思 “只是当时空有梦,莫非今日净无尘” 通过“有梦”与“无尘”的对比,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落差的思考。诗句暗示人生或许在某个阶段被虚幻的梦想所迷惑,而当梦醒时,现实却可能显得冷清无痕,蕴含对人生本质的深刻反思。 三、颈联:创作与情感的持续性 “几番随笔开新早,依旧多情入句频” 描绘了诗人持续创作的姿态,“几番随笔”体现创作过程的积累,“依旧多情入句频”则表明情感表达的稳定性和深度,展现文学创作与个人情感的紧密联系。 四、尾联:对衰老与才华的辩证 “未必老来才思欠,风光满眼自精神” 以反语手法打破传统观念,强调“老来才思欠”的刻板印象。诗句表明真正的才华与精神状态无关,即使年岁增长,只要内心充满活力与热情,依然能够保持创作活力,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总结 全诗通过时空意象、哲理对比与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创作与衰老的独特理解。既包含对过往的追忆与现实的反思,又强调持续创作与精神独立的重要性,语言凝练且意境深远。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武建东的《五律·感叶词》以秋叶为意象,通过五言律诗的形式,抒发了诗人对自然变迁的感慨与人生哲思。以下是具体赏析: 武建东《五律·感叶词》全文 原本春生叶,逢秋何事欺。 飘摇非所愿,萧瑟苦当时。 听者却无奈,来人空有知。 眼前惊触景,岂可太乖宜。 一、首联:春生叶,秋何欺 意象与对比 :首联以“春生叶”与“秋何欺”形成鲜明对比,既点明了自然规律中叶子的生长周期,又隐含了人生中盛衰更替的无奈。 二、颔联:飘摇非所愿,萧瑟苦当时 情感表达 :颔联通过“飘摇”和“萧瑟”两个动词,生动描绘了秋叶被风摧折的凄凉景象,同时借物喻人,表达了对人生漂泊无依的苦闷。 三、颈联:听者却无奈,来人空有知 哲理思考 :颈联从听觉和认知角度切入,指出旁观者虽能感知秋叶的凋零,却无法真正理解其内心的痛苦,暗含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认知的疏离感。 四、尾联:眼前惊触景,岂可太乖宜 情感升华 :尾联以“惊触景”强化了现实冲击力,通过反问句式表达了对自然规律不可违抗的敬畏,同时也隐含了面对人生无常时的豁达与接受。 总体评价 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秋叶的意象串联起对生命、自然与认知的多层次思考,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洞察,也反映了其内心的情感波动与哲理探索。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初冬夜饮》小学课外古诗 【译文】 我像淮阳太守汲黯经常卧病,偶尔喝杯酒解忧愁,客居异乡衣袖上结满清霜,只有与灯烛作伴。台阶下的积雪像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明年又有谁在此凭依栏杆? 【赏析】 杜牧因刚直敢言,屡次进谏,多次被流放。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他四十岁时,受当时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其后又转池州、睦州等地。此诗可能作于睦州。   “淮阳多病偶求欢”,在这句诗中诗人以汲黯自比,正是暗示自己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斥出京的。“偶求欢”的“欢”,指代酒,暗点诗题“饮”字,表明诗人愁思郁积,难以排遣,今夜只好借酒浇愁,以求片刻慰藉。这一句语意沉痛而措辞委婉。第二句“客袖侵霜与烛盘”,进一步抒写作客他乡的失意情怀。天寒岁暮,秉烛独饮,形影自伤,愤悱无告,更觉寂寞悲凉。“霜”,不仅与“初冬”暗合,更暗示作者心境的孤寒。“客袖”已见乡思之切,“侵霜”更增迁徙之苦,只此四字,总括了多年来的游宦生涯所饱含的辛酸。“烛盘”,则关合题面中的“夜饮”,真是语不虚设。寥寥七字,勾勒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上两句写室内饮酒,第三句忽然插入写景:“砌下梨花一堆雪”,是独具匠心的。看来诗人独斟独饮,并不能释忧解愁。于是他罢酒辍饮,凭栏而立,但见朔风阵阵,暮雪纷纷,那阶下积雪象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此处看似纯写景色,实则情因景生,寓情于景,包孕极为丰富。诗人烛下独饮,本已孤凄不堪,现在茫茫夜雪更加深了他身世茫茫之感,他不禁想到明年此时又不知将身在何处。“明年谁此凭栏杆?”这一反问,凝聚着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是很能令人深思。 此诗首句用典,点明独酌的原因,透露出情思的抑郁,有笼盖全篇的作用。次句承上实写夜饮,在叙事中进一步烘托忧伤凄惋的情怀。第三句一笔宕开,用写景衬托一下,不仅使全诗顿生波澜,也使第四句的感叹更其沉重有力。妙在最后又以问语出之,与前面三个陈述句相映照,更觉音情顿挫,唱叹有致,使结尾有如“撞钟”,清音不绝。明胡震亨说: “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玩味此诗,庶几如此。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