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8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6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82
#提升内心力量的方法论 #创作者中心 #创作灵感 你缺的不仅仅是爱,还有很多其它东西。 讲一个特别扎心的真相:缺爱的人缺的不仅仅是爱,他缺很多其他东西。 1. 缺乏“被维护”的安全感 缺爱的人往往特别独立,害怕麻烦别人,遇到点事习惯自己扛,生病了独自去医院。别人对他好点就想加倍还回去,因为他们潜意识里深信“这个世界上无人会为自己兜底”。 这种信念怎么来的?小时候玩具被抢,父母会说“你懂事点,让给弟弟玩一下”;亲戚长辈拿他开玩笑,父母不仅不阻止还会加入进来。这些经历伤害了内在安全感,导致他封闭自己。长大后习惯独自承担,认知里只有“不添麻烦、不表达需求、自己解决”,以此换取一丝认可和安全。 2. 缺乏稳定的自我认同 缺爱的人内在有“分裂的自我”:一会觉得自己很好,一会又觉得自己很糟糕;一会觉得能配得上所有人,一会又觉得压根不值得被爱。 心理学中科胡特的“镜像理论”能解释:婴儿最初从父母的瞳孔里认识自己。但缺爱者的父母这面“镜子”是模糊甚至扭曲的——孩子成功时需要认可,父母却贬低打压,导致孩子无法通过反馈确认“我是谁”“我的感受是否合理”,进而“自我认同紊乱”。在亲密关系中,他们会表现得时而极度自恋、时而极度自卑,特别拧巴。 3. 缺乏健康的人际互动模板 缺爱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容易患得患失:明明喜欢对方却不敢靠近,怕被伤害、怕“不够好配不上”;和朋友相处时习惯性察言观色,别人没立即回应就会产生不好的联想。 根源是父母没教会“如何正确互动”。父母是孩子学习“与人相处”的最初模板,若父母情感疏离、情绪反复无常,孩子长大后就无法习得正确“互动模式”——不懂怎么相处、处理矛盾,也不知道“健康的爱”是什么样,于是对亲密关系既渴望又恐惧,遇到问题要么回避退缩,要么过度道歉讨好。 4. 缺乏主体性 很多缺爱者看似“正常”生活,内心却麻木、空虚、缺乏热情,容易“摆烂”。经济独立却活不出“自己”,因为在缺爱的家庭里,孩子很少体验到“无条件的支持”和“对主体性的尊重”。 小时候或许有生命力、好奇心强、对一切充满兴趣,但父母认为这些“没用”,要求“好好学习、找好工作、过安稳日子”,过程中真实的兴趣、感受、生命力被忽视压抑。长大后拼命工作却不知自己喜欢什么,拼命恋爱却不知需要什么样的亲密关系,内心越来越麻木空虚,感受不到幸福快乐。#缺爱的人该怎么治愈 #缺乏安全感
00:00 / 03: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70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24
00:00 / 03: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00:00 / 1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1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