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解说11月前
#我要上热门 #山西 #晋中 #和顺 #地名解说 这里是我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传说之一"牛郎织女"的发源地,它就是地处太行山中段腹地的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 和顺县的地名由来可以追溯到隋开皇十年(590年),当时改名为梁榆县为和顺县,以县东北有和顺故城而得名。关于“和顺”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一个历史故事:石勒与李阳争沤麻池后和解的故事。石勒称帝后,为了笼络民心,召集家乡的亲朋故旧到襄国作客,但发现李阳没有来,于是说:“李阳,壮士也,何以不来?沤麻是布衣之恨,孤方崇信天下,宁仇匹夫乎?”李阳听说后赶忙前往请罪,石勒笑道:“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后来特赐李阳住宅一所,并拜为参军都尉。因此,“和顺”一名是对石勒治国方略的积极评价。 据考证,和顺县在定名“和顺”之前,有过“盖与”、“阏与”、“梁榆”等名称。“和顺”二字,源于《礼记·乐记》:“和顺积中,英华外发。”据《和顺旧志》记载,“邑名和顺,当日之名有义存焉。盖以人心即天地,人心和即天地之心亦和;人心顺即天地之心亦顺,和以招和,顺以来顺,斯万物咸若,而岁其稔好!”《山西通志》对于“和顺”二字的来历是这样说的:“民俭啬朴实,勤力农作,盖由唐虞都会遗风尚存。道路不通,焉得不俭,况先达名臣,砥身砺行,犹沿于贫,成为风俗之美也!”从此,“和顺”这一蕴含着深意、寄托着先人美好期待和愿望的县名,便伴随着这片热土和敦厚勤劳朴实的人民走过了近1500年的漫漫征程。所以说,历史虽然是漫长的,但也是短暂的。漫长中经邦弘务,短暂中慎终追远。 和顺文化遗产丰富,是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其中和该故事有关的景区很多,其中大部分在南天池村。牛郎庙、织女庙,是当地村民为纪念牛郎织女而建,承载着人们对这段爱情传说的敬仰与传颂 。天河池,相传是牛郎织女故事中天河的象征,为这片爱情圣地增添了神秘而浪漫的色彩 。南天门,作为传说中牛郎织女上天的必经之地,南天门的存在让故事更具传奇性,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 。喜鹊山,因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中有喜鹊搭桥的情节而得名,山上的自然风光与传说相得益彰 。连理院,寓意着牛郎织女爱情的坚贞不渝,院内设有婚俗文化展示厅,展示各种婚服和婚俗礼仪,再现了中国传统婚俗的精彩细节 。牛郎街、织女街,两条街道并行而立,沿路的外墙、指示牌、路灯等处都绘有 “牛郎织女” 图案,充满浪漫氛围 。@抖音小助手 @DOU+小助手
00:00 / 03: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00:00 / 15: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7
花圈网1月前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是流淌在华夏文明血脉中的经典故事,它们以爱情为主线,承载着民众对真挚情感的向往与对封建束缚的抗争,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牛郎织女》‌:源于星辰神话,传说织女私自下凡与牛郎成婚,却被王母娘娘拆散,分隔银河两岸,仅允许每年七夕通过鹊桥相会。这一传说不仅展现了坚贞不渝的爱情,还衍生出七夕节这一浪漫节日,成为中华民族对忠贞爱情的集体记忆💕。 ‌《孟姜女哭长城》‌:相传秦朝时,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征去修筑长城,不幸累死。孟姜女历经艰辛寻夫,得知噩耗后,在长城上痛哭三天三夜,竟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她用滴血认骨的方式找到丈夫,最终投海自尽。这一传说反映了古代徭役的苦难,以及人民对自由与爱情的渴望💔。 ‌《梁山伯与祝英台》‌:东晋时期,祝英台女扮男装求学,与梁山伯结为知己。同窗三年,梁山伯始终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待梁山伯明白真相时,祝英台已被许配他人。梁山伯忧郁而死,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坟墓突然裂开,祝英台投入坟中,化作一对彩蝶,双双飞去。这一传说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 ‌《白蛇传》‌:描述千年修炼的白蛇精白娘子,为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与他成婚。后经历诸多磨难,如端午节现原形吓死许仙、盗仙草救夫、水漫金山寺等,最终白娘子被法海镇压于雷峰塔下。这一传说表达了人民对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以及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火球君1周前
五上语文第三单元《缩写故事》优秀范文,500字,家长收藏 #小学作文#作文素材#五年级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写作技巧 《牛郎织女》缩写 古时候有个孩子,爹娘都死了,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哥哥嫂子对他很差,他唯一的朋友就是一头老牛。人们看他每天放牛,就叫他牛郎。 后来,哥哥嫂子想独吞家产,只给了牛郎一头老牛和一辆破车就把他打发了。牛郎无可奈何,在深山盖了间草房,种了点庄稼,就算安了家。 一天晚上,老牛竟然说话了。它让牛郎第二天黄昏去山那头的湖边拿一件粉色的纱衣,并告诉牛郎纱衣的主人将会成为他的妻子。第二天黄昏,牛郎照老牛说的话去做了,果然遇到了织女。他们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对方,织女很同情牛郎,于是和他结了婚,还生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从此男耕女织,他们的日子一天天地好了起来。 王母娘娘知道了这件事,非常生气,亲自下凡把织女抓回天庭。牛郎十分着急,他想起老牛临死前的话,赶忙披上牛皮就追了出去。一出屋门,他就乘风而起飞上天空,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用簪子在空中划出一条天河,波浪滔天,牛郎飞不过去,眼睁睁地看着织女被王母娘娘带走了。 织女受到了惩罚,可她还是一心一意想要跟牛郎在一起。王母娘娘拗不过她,就允许他们每年七月初七见一面。 据说七月初七那一天,人们是见不到喜鹊的,因为它们成群结队飞去了天河,给牛郎织女搭桥呢。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打卡《七仙女与董永》 《七仙女与董永》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并列),核心情节在各地口头与文献中基本一致,可概括为: 1. 卖身葬父 东汉时期,孝子董永家贫,父亲亡故后无钱安葬,只得“卖身”到地主家为奴,以换棺椁与丧事费用。 2. 树下遇仙 董永赴工途中,于老槐树下(或石桥边)遇见私自下凡的七仙女(玉帝第七女)。仙女怜其孝行,自请婚配,以“百日夫妻”相助偿债。 3. 百日织绢 婚后七仙女夜以继日织布,一月(或一夜)内织成三百匹(或十匹)锦绢,替董永提前赎身,将三年长工缩为百日。 4. 天庭拆散 百日满工,夫妻返家途中,玉帝发现七女私嫁凡人,派天兵强押回宫;七仙女已怀有身孕,与董永槐荫(或石桥)诀别,约定来年送子相会。 5. 望仙送子 次年七夕(或二月十五),七仙女将儿子送回人间;董永终生携子望天,后化作双蝶(或说坟头古槐、望仙桥膝印),成为“望仙”“七夕”“老槐为媒”等民俗意象。 文化衍生 - 地名遗迹:江苏丹阳“望仙桥”、金坛“老槐树”、湖北孝感“槐荫树”、河南汝南“仙女桥”等,皆附会此传说。 - 非遗保护: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民间文学类),江苏丹阳、金坛,湖北孝感,河南汝南、武陟等四地共同申报。 - 艺术改编:黄梅戏《天仙配》、电影《天仙配》(1955)、各地方剧种、动漫《七仙女》均以此为本,唱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即源于此。 一句话总结: 《七仙女与董永》以“卖身葬父—树下遇仙—百日织绢—天庭拆散—望仙送子”五幕,讲述孝子与仙女百日夫妻、天人永隔的爱情悲剧,并衍生出七夕、老槐为媒、望仙桥等民俗符号,两千年来不断被地方附会、戏曲改编,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孝道与爱情双重主题的民间传说。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4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