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7: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睡前读书会171】我们要如何生活? 56 又过去了两三年,库特拉医生晚上得知斯特里克兰生命垂危,但也只能第二天一早出发,那里的路已经基本没了,花了很长时间才到,到时门口小男孩在玩耍,进屋有一股恶臭。定神后医生发现墙上全是壁画,仿佛在原始森林,树下走着一些赤裸的人,连屋顶都是画,并不自觉感叹这就是天才。爱塔躺在地板上轻声抽泣,适应了黑暗的医生看到斯特里克兰可怕、残缺、丑陋的尸体,眼睛在去世前一年就瞎了。这一屋的画让医生体会到宏大、性感、热情、恐怖,仿佛深入大自然隐秘深处发现了美妙又可怕的秘密,像一种黑魔法。 57 库特拉太太打断了医生的讲述,医生带主角看获赠的画。路上主角想,那壁画是斯特里克兰最后的机会,画完终于找到了宁静,灵魂得到了安息,宁愿赴死因目的已达到。谈到那些壁画,医生说像伊甸园,树木仿佛都有了灵魂,人也有了某种神性,给了自己巨大惊喜堪比米开朗琪罗,但没想到是在一个远离文明世界的地方。但这房子遵斯特里克兰遗嘱,被爱塔烧了,纵然医生当时是极力反对的。画家把他的秘密带进了坟墓。 见到医生那里的画是水果静物画,却被他太太说淫秽,不适合在客厅放。画平淡无奇,着色却怪异让人不安,阴沉、神秘、忧郁又有激情,像伊甸园分别善恶树的果实。 58 主角带着大家的祝福离开了塔希提岛,并于一个月后在伦敦见到斯特里克兰太太。她不再做印刷生意,靠着姐姐的一笔钱过着舒适生活。拜访时主角同时见到美国著名评论家正在写画家的文章。一番冷漠刻板、客套、假装和相互吹捧后,他离开又见到了她的儿子和女儿,他们一个当兵,一个成为军人的妻子。主角讲述了斯特里克兰在岛上的事,但绕过爱塔相关的情节,讲到他的死时,儿子引用了一句圣经的话故作庄重,其他人都做虔诚状附和。主角想到爱塔的儿子,此时可能正在快乐无忧地在船上干活、跳舞。主角也想引用一句圣经,但想到俗教徒说这些是一种亵渎,就闭了口,说魔鬼总可以引用圣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分享主题:爱塔把屋子烧了联想到自己的情况;毛姆的小传与故事讲述者的关联性;负面倾向的讲述者的联想;如何以自己的节奏和价值观生活而不随大流等。 睡前读书会,你身边的阅读伙伴。 我们一起在“阅读和分享”中经历“成长和滋养”。 欢迎点赞关注^_^ 每晚10点,在我们线下交替朗读一本书30分钟后,直播聊聊各自体会。 #读后感 #毛姆 #生活 #理想 #价值观
00:00 / 2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睡前读书会167】粗鲁画家的流浪生活 46 刚来塔希提岛几天就认识了尼科尔斯船长,说斯特里克兰是通过他来这的。他很瘦,中等身材,蓝眼目光狡黠,白人但皮肤晒成褐色,热情友好,卡其西服和手都很脏。 主角想跟他交朋友,虽费点力气但会有回报,在南太平洋岛流浪的白人容易亲近随和,请酒好使,少有架子,只需全心听他们说就可赢得信任得到感谢。他们见闻广想象力强,玩牌机智,谈话风趣。主角虽给他买过雪茄和酒也借过钱,但付出不如他带给自己的乐趣。 为何离开英国是他忌讳的话题,但他依然爱国,骄傲于自己是英国人。主角认为其不幸福,因他患消化不良,常吃药且胃口不好,还轻率地娶了父亲是警察的妻子,被妻子管的服服帖帖,不用说只需在太眼前转几圈或让孩子带个话,就立马得回家。在平时,他有把枪就能跟十几个手无寸铁的黑人搏斗的。 47 尼科尔斯船长讲了他们如何认识和他如何来岛的经历。 他们都穷困潦倒,在马赛收容所认识,出来后尼科尔斯船长帮他搞到了早饭,从此在一起4个月。他们整日奔波挣钱付夜间住宿费和饭钱,生活紧张、粗俗、野蛮、多彩、活跃。 被收容所拒收时他们会去硬汉比尔那里吃住,他给他们介绍水手活儿得中介费。比尔给他花钱办了证件,但他们都想往东走,拒绝了几次签约而被赶出来,并在随后索要证件时被斯特里克兰骂而结了怨。 他们只能露宿街头,捡烟头抽,偶尔运气好挣点钱,溜进船里蹭个饭。斯特里克兰干起活来没说过气恼的话,有时发脾气,但即便没饭吃没地住也活蹦乱跳的。流浪的人们之间会毫不犹豫分享财产,以给没钱的一个地方住,因他们觉得是在同一个国家。 结怨后比尔扬言要除掉斯特里克兰,有次在酒吧,身边跟俩黑人且喝醉的比尔看到了他,朝他吐口水,他抓起酒杯扔向比尔,比尔扑向他,众人都扭打起来,警察也来了。慌乱中比尔头破了躺地上,他俩逃离并被尼科尔斯船长建议赶紧离开以免比尔好了,他被人捅死。 一周后刚好有去澳大利亚的船招司炉,斯特里克兰立即出发了。主角对尼科尔斯船长的讲述半信半疑,说他是个大言不惭的说谎者。 分享主题:船长勇敢却怕老婆的个人相关经历;从斯特里克兰的力气谈到自己力量训练的原因;中下阶层反而更愿意分享的相关视角与故事等。 睡前读书会,你身边的阅读伙伴。 我们一起在“阅读和分享”中经历“成长和滋养”。 欢迎点赞关注^_^ 每晚10点,在我们线下交替朗读一本书30分钟后,直播聊聊各自体会。
00:00 / 18: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丹・科伦|用沙漠画布重演卡通悲剧 🎨本书介绍美国艺术家丹・科伦(Dan Colen),书中致敬了他的两件全新行为艺术作品与一系列近期绘画作品——这些创作灵感取材于沙漠景观、《公路赛跑者》动画片及好莱坞西部片,同时收录大量全彩版画与充满浓郁沙漠色调的行为艺术剧照,全方位呈现他的艺术表达。本书的出版具有特殊意义,恰好同步于丹・科伦新画展的举办,以及他与编舞家迪米特里・钱布拉斯合作的两件行为艺术作品的首映,成为记录这一重要艺术节点的关键载体。 🥏本书重点解析了丹・科伦极具代表性的《沙漠画作》(2015-19)系列:该系列是对查克・琼斯动画短片《歪心狼和公路赛跑者》剧照的华丽且具象的诠释,其对动画片中干旱场景的空旷描绘,能让人联想到硬边抽象主义、乔治亚・奥基夫的生物形态景观,以及舞台布景、广告牌、好莱坞西部片等流行艺术形式。此外,书中还记录了以《沙漠画作》为背景的两场行为艺术表演——《至少他们一起死去》与《牛仔继续前行》,详细呈现了身着西部盛装的人物在画廊土堆上反复上演程式化、抽搐死亡的独特场景。 🍵本书还收录了独立策展人兼作家道格拉斯・福格尔的一篇富有洞察力的文章。文中深入探讨了丹・科伦作品中丰富的典故相互作用,不仅梳理了作品背后的艺术关联,更最终将这些作品置于现代人类境况的语境中进行解读,为读者理解丹・科伦的创作思想、艺术逻辑与作品价值提供了专业且深刻的视角。 #摄影#版画#绘画 #艺术 #艺术在抖音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 当默尔索以这句近乎冷漠的话开启《局外人》的叙事时,阿尔贝・加缪便将读者拽进了一个关于“真实”与“荒诞”的漩涡。 默尔索的“局外”,首先体现在他对世俗情感规则的彻底漠视。母亲去世,他没有号啕大哭,反而关注守灵时咖啡的温度、送葬队伍的长度;玛丽问他是否爱她,他坦诚“大概是不爱的”;朋友雷蒙请他帮忙写羞辱情妇的信,他觉得“无所谓”便答应了。在世俗眼光里,他是“冷漠的”“无情的”“没有人性的”,可在默尔索自己的世界里,他只是在“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 —— 他不是没有悲伤,只是不擅长用眼泪表演悲伤;他不是不懂爱情,只是不愿用“我爱你”的谎言迎合期待;他不是没有判断,只是觉得“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 当默尔索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流泪时,周围人投来异样的目光;当他在法庭上承认自己“不记得母亲去世的具体日期”时,法官与陪审团露出震惊与鄙夷的神情。 这些“正常人”坚信,悲伤必须用眼泪证明,爱情必须用誓言确认,道德必须用符合规范的行为彰显。可默尔索偏偏打破了这套“规则”,他像一个站在舞台下的观众,看着所有人为“情感表演”欢呼,自己却始终不愿上台。 默尔索的悲剧,本质上是一场“以情感定罪”的荒诞审判。他真正的“罪行”,不是在海滩上过失杀死阿拉伯人,而是“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流泪”“不爱自己的女友”“对生活缺乏热情”。检察官在法庭上慷慨陈词,反复强调他“对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麻木不仁”,将他描绘成一个“灵魂空虚、毫无道德感”的恶魔;陪审团成员被检察官的情绪煽动,忽略了杀人案本身的细节,最终以“预谋杀人”“缺乏悔意”为由,判处他死刑。 这场审判的荒诞之处在于,法律本应基于事实与证据,却沦为了“道德审判”的工具;正义本应追求公平与公正,却被世俗情感规则绑架。 在监狱里等待死刑的日子,是默尔索从“被动的局外人”转变为“主动的存在者”的过程。起初,他恐惧死亡,抱怨监狱的生活,想念自由的时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思考“生命”与“荒诞”的意义。他意识到,世俗社会的规则本就是荒诞的,人们为了逃避这种荒诞,才创造出各种“意义”—— 爱情、家庭、事业、道德,可这些“意义”终究是虚假的,因为死亡终将带走一切。#上热门 #文学 #情感共鸣 #文字的力量 #加缪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5: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4: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