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6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或24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10°,冷空气南下愈发频繁,昼夜温差达到一年中的峰值,清晨地面温度常降至0 ℃以下,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凝华成白色冰晶,形成初霜,故有“霜降”之名。 一、气候特征 1. 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显著拉大,全国平均昼夜温差最大的时段即出现在霜降前后。 2. 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初霜,东北、西北多地平均气温已低于0 ℃,土壤开始冻结;南方纬度较低,平均气温多在16 ℃左右,但也能感受到明显凉意。 3. 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俗称“浓霜猛太阳”;霜降并非“降霜”,而是表征天气转冷、初霜出现的节气概念。 二、物候现象(古人将霜降十五天分为三候) 1. 一候“豺乃祭兽”:豺狼捕猎后把猎物摆放如祭,象征报本。 2. 二候“草木黄落”:草木枯黄、叶片大量凋落,大地呈现萧瑟景象。 3. 三候“蛰虫咸俯”:昆虫陆续蛰伏进入冬眠,万物渐归沉寂。 三、传统习俗 1. 赏菊饮酒:霜降时节菊花正盛,古人称秋菊为“候时之草”,各地常举办菊花会,登高赏菊、饮酒赋诗。 2. 吃柿子:民间认为霜降吃红柿可御寒保暖、补筋骨,有“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的说法。 3. 吃鸭子/牛肉:闽台地区有“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之谚,霜降进补以鸭肉为佳;广西玉林则习惯吃牛肉炒萝卜或牛腩煲,祈求冬日身体强健。 4. 吃山药、糯米糍:山药健脾益胃,糯米糍寓意庆贺稻谷归仓,壮族还有“迎霜粽”“洗镰”糍粑等食俗。 四、农事提示 霜降意味着秋收基本结束,北方需抓紧收获晚熟作物、防范冻害;南方正值冬小麦、油菜播种关键期,应趁晴好天气整地施肥、及时播种,为来年丰收打基础。 五、小结 霜降不仅标志着秋季落幕、冬季将临,也承载着“万物收藏”的自然哲理。赏菊、吃柿、进补、登高,这些丰富多彩的节俗,既是对一年辛劳的慰藉,也寄托了人们对健康与丰收的美好祈愿。
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1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01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32
00:00 / 04: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4
00:00 / 06: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30
00:00 / 02: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