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6
00:00 / 1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寻梦边城:渡口斜阳与逝去的歌》 踏上茶峒的青石板路,正逢酉水泛着细碎的夕晖。这条被沈从文写进《边城》的河流,依然保持着某种亘古的节奏,将两岸的吊脚楼、白塔、渡船都荡漾成水墨的意境。那只方头渡船还在,被铁丝牵着,在河心慢悠悠地来回,像一个古老的钟摆,度量着与现代文明截然不同的时间。 老船公坐在船头,斗笠下的面容沟壑纵横。问他摆渡多少年了,他只含糊地摇头。这渡口曾见证过翠翠和爷爷的悲欢,见证过天保和傩送兄弟的歌声,见证过无数个被月光浸透的夜晚。而今渡口依旧,只是往来的不再是赶集的乡民、送货的伙计,而是背着相机的游人。老船公的沉默里,藏着整个边城的故事,也藏着故事被时间稀释的怅惘。 沿着河街漫步,木板房传出捶打姜糖的声响,一声声,敲打着茶峒的午后。蜡染的蓝布在微风里飘荡,像一片片截取的天空。这些手艺还在,只是少了当年那份为生活而作的质朴,多了几分为游人准备的表演。我想起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写的:“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此刻的茶峒,也让人生出这般奢望——若留得住这分淳朴该多好。 白塔新得让人陌生。它静静立在碧溪岨上,像一个过于精致的布景。当年就是在这里,老船夫在雷雨夜里带着未了的心事离去,留下翠翠独自等待那个“也许明天回来”的人。这份等待穿透纸页,等过整整一个世纪,等到渡口边的歌声都已飘散在风里。如今的游人来了又走,他们的相机留得住白塔的形貌,却留不住那份让心发紧的牵挂。 远处高速公路上的车流无声滑过,像另一个世界的幻影。这边城的“边”,早已不是地理的界限,而成了一种精神的守望。沈从文笔下那个“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这里若隐若现,既真切又渺远。 夕阳西下,将整个茶峒浸在琥珀色的光里。渡船系缆,炊烟升起,游人也渐渐散去。我站在渡口,忽然明白我寻找的不仅是小说里的场景,更是一种正在消逝的生活态度——那种慢的、厚的、充满人情味的日子。它像酉水上的薄雾,看得见,却抓不住。 暮色四合时,我转身离去。茶峒在身后渐渐模糊,成为一个温柔的剪影。翠翠的歌、爷爷的船、那些单纯的爱与哀愁,都沉入这湘西的夜色里,化作一声轻轻的叹息。这寻找从文笔下湘西的旅程,最终找到的,竟是一份甜蜜的忧伤。#寻找湘西#边城#沈从文
00:00 / 03: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