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8: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曲高和寡 #成语故事 #历史故事 战国时期,楚国在楚怀王、楚襄王时代,有一个文学家宋玉,是伟大诗人屈原的学生。据说他很有文学天赋,并且相貌堂堂,口齿伶俐,且善于诡辩。 有一次,楚襄王对宋玉说:“听说不少人对你有意见,你是不是有什么品行不端之处?”宋玉听了,并不先检讨自己,却给楚襄王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有一个歌唱家,在我们都城的中心广场演唱。最先唱的是《下里》、《巴人》,他唱的时候,几千听众都跟着唱了起来;后来他又唱《阳春》、《白雪》,这时,能跟着唱的,却不过几十人。最后,唱更高级的歌曲时,跟唱的就只有几个人了。可见,‘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曲调越高深,能跟随同唱的人就越少)。” 宋玉为这段问答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对楚王问》。他所说的《下里》、《巴人》,是通俗的民间歌谣,《阳春》、《白雪》,是比较高深的乐曲。宋玉这段话意思是说:因为他的品格高超,所以一般人不了解他,同他合不来。 【出处】 成语“曲高和寡”出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旧指知音难得。现多比喻言论或作品艰深,能理解的人很少。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