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51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83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3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7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0
渊恬3月前
她既想死,又想去巴黎 看到这个书名,瞬间被击中了。这不就是拧巴的我们自己吗?一面被生活的琐碎压得喘不过气,只想原地消失;一面又对远方、对另一种可能怀抱着近乎绝望的渴望。 这本书不是小说,它是福楼拜,与情人路易丝·科莱的情书往来。而书名那句戳心戳肺的话——“她既想死,又想去巴黎”——灵感正是来自路易丝本人。福楼拜在创作《包法利夫人》最煎熬的时期,把这些挣扎、爱欲、幻灭和艺术的焦灼,毫无保留地倾泻在了给路易丝的信里。 路易丝·科莱,这位充满激情又饱受折磨的女性,她炽热的情感、对爱的孤注一掷、对现实的深刻幻灭,活脱脱就是爱玛·包法利的原型。书里你能清晰地看到,包法利夫人对巴黎的向往、对浪漫的执着、以及最终的悲剧内核,其种子都埋藏在这段真实而复杂的关系里。 这些来自19世纪的信,读起来却像我们深夜的朋友圈独白。那种对现状的厌倦(想死),与对未知、激情、远方(巴黎)的强烈渴望(想去),那种在“躺平”与“拼命”之间找不到出口的撕裂,原来并非我们这个时代的专利。它是深植于人性中的永恒暗流。福楼拜和路易丝,用他们的痛苦和热烈,照见了我们内心的风暴。 特别适合每一个曾在心底无声呐喊“我要逃离,却无处可去”的灵魂。书中有句话让我怔了很久:“别人的一个轻飘飘的诺言,她都坚信是真的。这样的一个人,或许生活在没有人迹的地方更合适。” 这说的何止是路易丝或爱玛? 这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它让你知道,你的疲惫、你的不甘、你的矛盾,在百年前就有人如此深刻地经历并书写过。在那些真诚到近乎残酷的文字里,或许我们能找到一丝被理解的慰藉,在无法真正逃离的生活里,获得片刻呼吸的自由。 献给每一个在“想死”与“想去巴黎”之间徘徊,却依然不肯熄灭内心火焰的你。 #好书分享 #她既想死又想去巴黎 #情书 #去远方 #自由和远方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8: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