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5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45
@清心@1周前
10个诗人10首关于“霜降”的经典古诗词: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一起邂逅秋天最后的美景吧! @一卷诗书慰风尘原创&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于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霜降表示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此时,我国北方地区的气温骤降,部分地区已经入冬,而南方地区则只是早晚较冷。霜降节气反映的是昼夜温差变化较大、秋燥明显、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在霜降时节,树叶开始枯黄掉落,初霜也开始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此外,古人还会根据霜降的物候现象,如豺乃祭兽、蛰虫咸俯等,来判断季节的变迁。 霜降,秋之末章,天地间缓缓铺开一幅幅银装素裹的画卷,不仅是大自然的换季之礼,更是文人墨客心中诗意与哲思的源泉。10个诗人10首关于霜降的古诗词,或抒发对自然变迁的敬畏,或寄托对岁月流转的感慨,亦或描绘出一幅幅霜降时节的生动画卷……一起去看下吧! 1.《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元稹〔唐代〕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 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 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此诗是元稹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所作。诗中以“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开篇,勾勒出一幅霜降时节的清冷画面。随后通过动物与植物的活动,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节日的氛围。颈联则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与对故乡的思念。尾联则以酒解忧,表达了诗人豁达超脱的生活态度。全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是一首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佳作。 2.《岁 晚》白居易〔唐代〕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 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 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 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 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 白居易在创作此诗时,已步入仕途多年,但仕途并不平坦。他因直言敢谏而得罪权贵,被贬至江州等地。此诗即写于他被贬之后,面对岁末的自然景象,他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岁晚》。诗中,白居易以霜降时节的自然景象为背景,描绘了河水回归山谷、树叶被风吹落回归山林的情景,寓含了万物归本源的哲理。同时,诗人以“南迁客”自喻,表达了自己被贬南方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命运的接受与淡然。他认识到离开故土与回归家乡都未必能找到真正的欢乐,因此表现出一种豁达与超脱的人生态度。 3.《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张
00:00 / 14: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80
《七绝·霜降》 文/天宇 秋深渐觉露华长,木叶飘萧满径黄。 冷月寒星催岁老,霜风入暮意苍凉。 **内容解析(逐句)** 1. **首句“秋深渐觉露华长”** - “秋深”点明时序已至暮秋;“露华”指夜露晶莹之美态,而“长”字既形容露水持续时间延长,亦暗示寒意渐浓。此句以触觉(凉意)与视觉(光泽)的双重体验开篇,奠定全诗清冷基调。 - 科学视角:霜降前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白色结晶体(即霜),但此处用“露”代指广义的水汽现象,符合文学表达中对自然现象的艺术化处理。 2. **次句“木叶飘萧满径黄”** - “飘萧”描绘树叶被风吹动时的簌簌声响与纷飞动态;“满径黄”则以色彩强化视觉冲击,金黄落叶堆积小径的画面充满衰败之美。动静结合间,呈现出生命轮回的残酷与壮美并存的矛盾感。 - 文化符号: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落木”“黄叶”常作为悲秋母题的核心意象,承载着韶华易逝、盛极而衰的文化隐喻。 3. **第三句“冷月寒星催岁老”** - 由地面转向天空视角,“冷”“寒”二字叠加温度感知,构建出彻骨的凄清意境;“催”字赋予星辰以人格化力量,暗喻宇宙运行法则不可抗拒。此处将微观个体的生命历程置于宏阔时空背景下审视,深化了哲学思考层次。 - 修辞手法:拟人化手法使无生命的天体成为时间流逝的象征载体,增强感染力。 4. **末句“霜风入暮意苍凉”** - “霜风”呼应标题,直接点染节气特征;“入暮”既指黄昏时分的自然光线变化,也暗合人生晚景的心理投射。“苍凉”作为情感收束词,既是对前文所有意象的情绪总结,亦是对生命本质的终极叩问。 - 结构功能:尾句收束全篇,形成闭环式的情感脉络,让读者在余韵中回味无穷。 **作品立意** 本诗通过细腻观察霜降时节的自然征候,构建了一幅动静相生、虚实交融的深秋图卷。表面上写景状物,实则借自然界的衰退之美抒发对生命短暂的喟叹。诗中“露→叶→月→风”的意象链条暗合昼夜交替、四季轮回的逻辑顺序,最终落脚于“意苍凉”的主体感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特有的宇宙意识与生命观照。这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正是中国古典诗歌“含蓄蕴藉”美学风格的典范。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7
#原创 《霜降》 百卉凋零秋尽晚, 暮雨携风霜降寒。 叶落无声天欲雪, 灰鸦飞尽影渐残。 长亭孤影倚阑干, 半壶浊酒对月眠。 流光不解离人意, 执笔难书思万千。 。这首诗最耐品的,是“藏在字句里的对比”——以“动景写静,以有景写无,以可言写难言”,把霜降的寒与思念的沉,藏在“有声与无声”“有影与无影”的缝隙里,读来像秋夜寒风吹过阑干,明明无一字说“痛”,却处处透着心口发紧的怅惘。 1. 动归于静:天地的“寂”,是思念的底色 前四句看似有“动”,实则全是“静”的铺垫:“暮雨携风”是动,却落向“霜降寒”的静;“叶落无声”是动,却归于“天欲雪”的沉;“灰鸦飞尽”是动,却只剩“影渐残”的空——风雨会停,叶落会尽,乌鸦会飞远,最后天地间只剩“无声、无物、无生气”的静,这种“动后归静”的空茫,比一开始的沉寂更让人孤独,恰如离别后的日子:热闹过(曾有人相伴),最后只剩自己面对满世界的冷清。 2. 有衬无:人身的“孤”,是思念的具象 颈联“长亭孤影倚阑干,半壶浊酒对月眠”,是“有”与“无”的碰撞:“有”的是“长亭、阑干、浊酒、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件;“无”的是“同行人、共饮者、可诉语”,是心里空落落的缺口。“孤影”倚着“有”的阑干,对着“有”的月,喝着“有”的酒,却填不满“无”的孤独——就像霜降的霜气,明明看得见落在身上,却挡不住从心底冒出来的冷,“有”的物件越多,越衬得“无”的思念越重。 3. 言衬默:心头的“思”,是思念的留白 尾联“流光不解离人意,执笔难书思万千”,是“可言”与“难言”的收尾:“可言”的是“流光、笔、纸”,是能用来倾诉的载体;“难言”的是“离人意、思万千”,是堵在心头的千言万语。想借“可言”的载体,写“难言”的思念,最后却只能“难书”——不是不会写,是“万千”思念太沉,笔墨太轻,就像霜降的霜痕,能留在阑干上,却留不住时光,能看得见,却道不明,只能任它在心里默默堆积,成了“说不出,忘不掉”的执念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