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离开孩子就哭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吗?6步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什么是安全感?不是“不哭闹”,而是“我知道你会在。” 很多家长一离开孩子,孩子就大哭,于是不由得担心:我的宝宝很缺乏安全感吗? 事实是:孩子会哭,代表TA具有健康的依恋关系。心理学家John Bowlby的依恋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孩子天生就具有依恋关系,良好的依恋关系能为他们提供安全感,远离伤害或危险。比如,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会因分离而感到不安,但照顾者回来后能迅速被安抚。 什么是安全感?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来自外在的被安抚或赞许,而是来自孩子内心对世界运行方式的可预测。 孩子对照顾者有一种心理预期:“我需要你的时候,你会在;我难过害怕时,你会回应我。” 孩子有安全感的6种表现 1️⃣生活作息规律:每天在相似的时间吃饭、睡觉、玩耍,孩子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内心就更有掌控感。 2️⃣行为后果可预测:成长环境中有明确和清晰的规则,如:吃饭时玩食物就意味着吃饭结束,那就一直是这个规则,不因换人照顾而改变。孩子知道“这个世界有规则,我能理解它”。 3️⃣有初步的因果判断力:孩子摸冰块前,会预判“冰是冷的”;对新事物有探索方法,而不是被动接受或惊慌。 4️⃣拥有年龄相符的自我帮助能力:比如自己喝水、穿衣、拿勺子。能照顾自己的孩子会更自信。 5️⃣大人情绪稳定:如果成人情绪起伏大、反应难以预料,孩子永远摸不清大人情绪,会让TA不安、焦虑。 6️⃣面对新事物有好奇心和乐观态度:安全感强的孩子,更愿意探索、试错,也能从失败中慢慢找到方法。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 建立规律作息:固定时间吃饭、睡觉、游戏,孩子会有掌控感。 ✅ 规则要一致:全家执行相同的行为后果标准,不因人而异。 ✅ 拓展孩子的生活经验:去不同的地方、体验新的场景,帮助孩子理解世界的规律。 ✅ 鼓励孩子自理:从喝水、穿衣开始,一步步建立“我可以”的自信。 ✅ 大人情绪稳定:控制自己的情绪波动,回应孩子时尽量温和一致。 ✅ 鼓励探索:鼓励尝试新事物,培养乐观的精神。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过程上,而非过多地在乎结果。当孩子用敞口杯喝水不小心洒了也别急着批评,鼓励TA:“你刚才努力喝了一半的水,这很棒!” #安全感 #儿童心理 #宝宝黏人 #高质量陪伴 #早教
00:00 / 06: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亲密关系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创作者中心 #创作灵感 第一,要明确对方的情绪与我们有关,但并非全部由我们引发。 第二,要明确我们有时会在亲密关系中寻找一种融合的感觉。 第三,要明确自我价值感偏低完全是另外一种状态。 :我们该怎样进行自我疗愈并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第一,在和对方建立亲密关系时,不妨把自己的恐惧告诉对方。 所谓恐惧,就是个人特别在意的东西或特别敏感的方面。两个人刚开始恋爱时,就该把这些告诉对方,并说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如此一来,对方就有可能对此予以接纳、包容。 第二,尝试和对方分享秘密。 比如当对方不接电话时,自己会特别害怕。但出于面子或自尊,你可能不愿向对方暴露这种秘密。其实,如果能够坦诚地和对方分享这种秘密,往往可以换得对方更真诚的回应。在亲密关系中真诚地互动有助于建立对彼此的信任。 第三,要能主动且非常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诉求。 注意,只是表达自己的诉求,不要附加任何指责。 即便诉求得不到满足,也可以这样理解:这不代表对方不愿满足这些诉求,对方可能无能为力。这时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诉求是否合理。 如果认为诉求合理,则向对方表达诉求并设法得到满足,如此便可体会到对方值得信任,双方会更加亲近。如果认为诉求并不合理,就要问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合理的诉求,是否要坚持这种诉求并向对方表明立场。 你要审视自己,是不是把对方看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人?在表达诉求前,一定要先明确诉求是否合理。 利用上述技巧,并非为了确认自己是否会被对方伤害,而是为了从对方的积极回应中得到满足与愉悦,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并逐渐确定这种关系是安全的,相信自己是对方生命中很重要的人。 #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
00:00 / 14: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1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