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6: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6: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1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8
00:00 / 04: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6: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23
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3
00:00 / 03: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21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8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7: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黄藤:《先进》第七、八、九、十、十一 颜渊之死 #本原儒学 #阅读经典 #论语 #礼乐教育 #传统文化 我们继续看《论语》。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回答:“有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可惜短命去世,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可见孔子始终念念不忘颜回,视他为最好的学生。 颜渊去世后,其父颜路请求孔子用自己的车为颜渊做“椁”。孔子婉拒,并解释:“无论有才无才,在孩子面前都是父亲。我儿子孔鲤去世时,也只有棺而无椁。我不能徒步而行,把车改作椁,因为我曾位列大夫,随朝议事,不可无车。” 这一情节历来有争议:究竟是用车的木料做椁,还是卖车置办?若为卖钱,孔子弟子中富者不少,且颜渊最终确被厚葬;若为木料,是否因当时有以车为椁彰显尊荣的礼俗?学者多认为,细节已难考证,我们应把握大意:颜路请车为椁,而孔子未允。 古代丧葬有棺有椁,“棺”盛遗体,“椁”是外棺,层数越多越显尊贵。那么,孔子拒请是否出于吝啬或对颜渊不重视?事实恰恰相反。 颜渊死时,孔子悲呼:“噫!天丧予!天丧予!”他将颜渊视为学问与道德的继承者,其逝世令孔子深感“斯文将丧”,痛彻心扉。 《论语》又载:“颜渊死,子哭之恸。”旁人劝他节哀,孔子反问:“我不为这个人悲痛,还为谁悲痛呢?”可见其情之深。 随后,门人欲厚葬颜渊,孔子明确反对:“不可。”儒家主张丧葬应量力而行,反对超出经济能力的铺张。颜渊家境贫寒,厚葬不合礼制精神。但门人仍坚持厚葬。 对此,孔子感叹:“颜回视我如父,我却不能待他如子。我本想像安葬儿子孔鲤那样简单治丧,如今这样不是我的主张,是弟子们执意如此啊。” 颜渊之死,在孔门中影响深远。它既展现孔子重情而不违礼的原则,也反映儒家在情感与礼制之间的平衡。《论语》未回避这些复杂情境,真实刻画了师生间的深情与理念分野。 这一事件成为孔子教学生涯的转折点。此后,他愈发感到后继无人的忧思。颜渊之死不仅令孔子个人极度悲痛,也标志着儒门传承的一次重大危机。 正因如此,孔子与颜渊的关系成为儒学精神的象征。“孔颜之乐”不仅是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也是师徒相知、道统相续的永恒典范,至今为人传颂。
00:00 / 09: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黄藤:《先进》第十二 儒家的生死观 #本原儒学 #阅读经典 #论语 #礼乐教育 #传统文化 我们继续读《论语》: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这一章,应发生在子路办完颜渊丧事、即将赴卫任职之前。临别之际,他向孔子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关于鬼神,二是关于死亡的本质与祭奠之义。 此问背后,实有深切的现实背景。颜渊早逝,子路年长于他,自然对生命尽头有所感触;而孔子又长于子路,此番远行,再见难期。在这种心境下,子路对祭祀、死亡与身后世界发出追问,不仅是个人之惑,也是人类觉醒时代共有的根本之问。 雅斯贝尔斯所称的“轴心时代”,正是人类开始自觉叩问生命意义的时期:我们从何处来?往何处去?死后是否另有世界?这些问题的提出,标志着人类整体与个体生命的双重觉醒。对鬼神与死后世界的关注,本质上是人对生命本源的探寻。 那么,孔子是否思考过这些问题?他必然深思过。若无此类思考,便不可能有《论语》与儒家思想的形成。但孔子并未直接回答,而是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他并未否定问题的价值,而是引导子路先回到当下——尽好人事,活好此生。 这是否表示孔子禁止学生进行超越性思考?并非如此。孔子教学素来讲究因材施教、因事施教。当时颜渊刚逝,孔门上下笼罩在悲伤与不安之中,子路情绪尤为低落。孔子此言,意在安抚与引导:生命尚长,先顾好现实,专注此生应做之事。 事实上,孔子对“天”“命”“生死”等议题,往往持“罕言”之态。原因何在?我以为,他并非未思未想,而是意识到这类问题“不可说”“说不清”。谁能将鬼神与死后之事道个分明?终日谈论,未必有结果,反而可能偏离实修与力行。 那么,儒家究竟如何看待这类问题?其态度可总结为“敬而远之”。我们心存敬畏,可以思考,但不将精力陷于空谈与争辩;我们关注的重点,始终是现实人生与道德实践。正如佛家强调“悟”而非言说,老子谓“道可道,非常道”,儒家同样主张:在无法言说之处,我们选择践行;在不可测度之域,我们持敬而行。
00:00 / 07: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黄藤:《乡党》第十七 孔子的人文关怀 #本原儒学 #阅读经典 #论语 #礼乐教育 #传统文化 我们继续看《论语》中的一段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一段历来为人传颂,也被我们深深称赞。它所体现的,主要是孔子在对待“人”这一问题上的态度。 马厩失火,孔子从朝廷回来,听到这个消息。一般来说,马在当时是比较珍贵的财产,车马都属于贵重之物。照常理推测,他应该急着问“马有没有受伤”。而在马厩里工作的那些人,在古时被称为“下人”——养马的不可能是主人,一定是雇工、长工,是地位较低的人。 然而,孔子的态度却不同。他没有先问马,而是问“伤人了吗?”这意味着,即便面对这些普通劳动者、这些“下人”,他依然把他们视为“人”,而不是将他们与马等同看待。甚至不能说在那个时代“谁更值钱”——也许买一匹马比雇一个人还贵,但孔子依然表现出对人极大的尊重。所以他问“伤人乎?”而不问马,正体现了儒家对“人”的充分尊重。 不过,也有注释《论语》的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不问马也不妥,毕竟马也很重要,虽是牲畜,也有生命,人应当对人和动物平等对待。于是他们就把这句话重新断句,解释为:“伤人乎?不,问马。”因为古书没有标点,他们说孔子是先问人,得知人没事,才接着问马。 这种解释,我觉得有些牵强。我们不必如此刻意求全,也不必非要兼顾一切。在我看来,能够从这段文字中体会到儒家对“人”的根本尊重,就已经足够了。
00:00 / 03: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黄藤:《先进》第二十五 学而优则仕的本义 #本原儒学 #阅读经典 #论语 #礼乐教育 #传统文化 我们继续读《论语》。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这段对话的背景是:子路当时在季氏的费邑任职,手中有些权力,便想为自己的同学子羔谋个职位。如果放在今天,我们或许会觉得这是帮同学的好机会,但孔子却不认同,认为这反而是害了那个年轻人,并非真正为他好。 子路反问:“我怎么会害他呢?我让他去那个地方,那里有民众,有社稷,为什么一定要读书,才算是学习呢?我直接让他去实践不就行了吗?”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 但孔子并没有直接批评他,也没有逐条反驳他的理由,而是说了一句:“你知道我为什么讨厌那些能言善辩的人吗?就是你这样的。” 这段对话同样体现了儒家的一贯主张。就像《论语》开篇所说,孔子更赞成“先进”——也就是必须先学好,做好充分准备,具备了真正的能力,才能到岗位上去历练。儒家不赞成“德不配位”,不赞成在能力不足、心智尚未成熟时就急于做官、急于做事。 因为儒家对“学而优则仕”、对于做官有明确的目标,那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没有相应的能力,不仅会害了为官之人,也会耽误国家大事。即便出发点是好的,孔子也不赞成这样的做法。 子路虽然讲了一大堆理由,孔子并未一一驳斥,而是直接点出其本质——讨厌这种明明错了还要巧言辩解的态度。这既是对子路的批评,也提醒我们:真正的为学与为政,需要扎实的准备,而非仅凭口才或关系。
00:00 / 02: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