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6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Neuralink实现重大突破:渐冻症患者首次通过脑机接口意念操控机械臂独立进食 🔍10月11日,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放出最新成果:渐冻症患者Nick Wray脑部植入N1芯片后,已能通过意念指挥机械臂,完成“抓杯子→送吸管到嘴边→抿水”的连贯动作。 脑机接口技术领域的一项标志性临床进展,以下是要点概括: * 突破性成果: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1日,埃隆·马斯克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公布,一位名为Nick Wray的渐冻症(ALS)患者,通过植入大脑的N1芯片,成功实现了仅凭“意念”控制机械臂,完成了喝水、进食、戴帽子、使用微波炉等一系列日常活动。这是该技术在帮助严重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重大突破。 * 技术核心与应用:该演示是Neuralink获得美国FDA批准的“CONVOY”早期可行性研究项目的一部分。其技术关键在于植入大脑的微型电极能够高精度捕捉神经信号,并通过无线传输将其转化为控制外部设备(如机械臂)的指令,实现“意念-动作”的实时转换。 * 患者反馈与意义:患者本人对此项技术给其生活质量带来的改变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一成功案例为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渐冻症、脊髓损伤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证明了脑机接口技术从数字世界交互迈向复杂物理世界操作的可能性。 * 现状与展望:尽管前景广阔,但新闻也指出,该技术仍需解决长期稳定性、生物相容性等安全问题,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可能还需5到10年的时间。 #财经新闻 #脑机接口 #股票干货 #股民交流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5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66
科学家在大脑中“种芯片”帮人动起来!脑机接口真的来了? 最近一则科技新闻很引人关注:中国的科学家们成功完成了一项特殊的临床试验!他们给一位因事故失去四肢的男性患者进行手术,在他的大脑里植入了微小的设备(这就是“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后,这位患者能够用“意念”来下象棋、玩游戏了! 这技术到底是个啥?脑机接口简单说 想象一下,你的大脑在想“动动手指”,这个指令会变成微弱的电信号。脑机接口(BMI),就是一种技术,它能“读取”大脑发出的这些信号,然后翻译成机器能懂的命令,去控制外部设备,比如电脑光标、机械臂,甚至是瘫痪的肢体本身(如果技术成熟的话)。 侵入式 vs. 非侵入式:有啥区别? * 非侵入式(主流方式): 就像戴个特制的帽子或头盔(比如脑电图EEG设备),贴在头皮外面接收脑电波。好处是安全、无创,不需要动手术。缺点是信号可能比较“模糊”,像隔着一堵墙听声音,有时不那么准确,尤其是在做精细控制时。 * 侵入式(这次试验用的): 需要做开颅手术(在头骨上开个小口),把非常细小的电极(像头发丝甚至更细)直接植入大脑皮层。好处是它能“近距离”读取神经信号,信号更清晰、更精准,理论上能实现更复杂的控制。但缺点是手术本身有风险(感染、出血、损伤脑组织),植入物长期留在脑中也可能引发排异反应或安全问题。 为什么这次试验有争议? 虽然帮助瘫痪人士恢复功能是好事,但这次试验在科技界和伦理界引发了不小的讨论: 1. 真的有必要“动刀”吗? 批评者(比如原文中的伦理学家)指出:目前非侵入式技术用在四肢瘫痪患者身上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很多实验室和医院都成功让患者用“意念帽”控制机械臂、打字、甚至发短信打电话了。既然不开刀也能达到类似效果,为什么还要冒风险做侵入式手术?侵入式带来的那点精准度提升,是否足以抵消手术风险? 2. 医院做这个合适吗? 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伦理要求极高。任何新疗法或人体试验进入临床(也就是用在病人身上),都必须有非常充分的科学依据、安全保障和清晰的伦理规范。批评者认为,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目前还远未成熟到可以常规用于临床治疗的程度,相关的全国性伦理指南和法规也还没建立完善。在医院里给病人做这种高风险、探索性极强的试验,责任重大。
00:00 / 05: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