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1
从三十里营房出发到叶城,全程约370公里,行驶约20公里到达“达赛图拉边境检查站”右转,便寻得赛图拉哨所遗址。这座1877年左宗棠抬棺 收复南疆后设立的哨卡,曾守护喀喇昆仑800里边境,四合院式院墙仍立,营房虽塌,却依稀能触到百年前戍边的赤诚,民国时兵力渐增,1950年解放军东迁三十里营房,守护的使命从未断档。再行15公至219国道2877公里处,探望传说中的“昆仑女神”杨丽,1992年丈夫执行任务离世,她不信离别,守在新藏线上盼了三十余年——高海拔、稀薄的空气、四季寒冬,恶劣环境让她牙齿脱落,面容憔悴写满了沧桑,饮食全靠过往司机、公路道班及住军接济,我与她交流时精神似呼恍惚、言语零碎,听说当地政府劝她去养老院,我问她为何不去?她只说“就住在这里”,守着心底那份未凉的期待……与她道别时,她看到我车中的手串,很是喜欢,我送于她时非常的高兴,当我驾车驶离她很远时,她还在与我依依不舍挥手道别,当时我的眼睛湿润了,真是一个有情有意女子,祝愿她一切安好……一路听着刀郎《召唤》,歌声里是左宗棠抬棺守土的悲壮,是戍边人的坚守,也是杨丽对爱情的执着。从百年哨所到守爱女子,从筑路者到过路客,这趟新藏线,满是感动与敬佩。原来有些坚守,真的能抵过岁月漫长……#足迹
00:00 / 04: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2
00:00 / 05: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0: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11
00:00 / 04: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8
旭升1周前
昆仑山上的“冰雕”连:平凡坚守铸就温暖边关 在昆仑山脉深处,有个海拔5380米的“云端哨所”——神仙湾哨所。这里年均气温低于零下十度,氧气含量不足平原一半,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哨所里,炊事班班长刘红军有个温暖人心的绰号——“暖炉”。 刘班长平日沉默寡言,却用十年如一日的行动诠释着坚守。每天清晨四点,战友们还在睡梦中,他便轻手轻脚走进冰冷的食堂操作间,先烧几大壶滚烫开水,灌进战士们的军用水壶。这源于他新兵时的一次经历,零下三十多度的巡逻途中,老班长塞给他一壶温水,那股暖意从掌心直抵心底,支撑他走完全程。从此,他接过了这个“传统”。 烧水并非易事,高原水沸点低,他需反复烧煮杀菌;他更记得每个战士的喜好,小李胃不好,水壶便用毛巾裹着保温;小张是南方人怕干,水壶总是灌得满满当当。十年里,他烧开的水能汇成小溪,暖热的水壶不计其数,有战友说:“刘班长烧的水,有股家的味道。” 有一年春节,特大雪崩切断哨所与外界的联系,给养中断,柴油发电机又出故障,供暖几近停止。凌晨,战士们发现刘班长不在,在操作间看到令人动容的一幕:他坐在小板凳上,身前是仅用最后一点柴油燃着的炉子,怀里紧紧抱着几个军用水壶,头一点一点地打着瞌睡,帽檐和眉毛结满白霜,宛如“冰雕”。原来,他为省柴油给大家烧水取暖,几乎一夜未眠,用自己的体温保温热水。看到战友,他冻得发紫的脸上挤出笑容:“醒啦?水还热着,快喝一口,暖暖身子好去清雪开路。”那一刻,所有战士眼眶都红了。 刘班长没有惊天动地的战功,他的故事平凡如昆仑山上的砾石。但正是无数像他这样的战士,用微小却坚定的坚守,汇聚成温暖力量,铸就祖国边疆最坚固、最温暖的防线,他们自己,就是一座座无言的丰碑。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4: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3: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