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7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49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12
#创作者中心 #创作灵感 越对父母恨的孩子,越会伤害自己 我们先聊聊一个藏在很多人心里的悖论:那些对父母积攒了最多恨意的孩子,往往不是把这份恨向外发泄,而是转过头来,用最残忍的方式伤害自己。这听起来很矛盾,却藏着深层的心理逻辑。 一、这种“自我伤害”会有哪些表现? 不是只有看得见的伤口才叫伤害。它可能是隐性的自我攻击: - 明明有能力做好的事,却故意搞砸,事后陷入深深的自责 - 用熬夜、暴食、酗酒这些方式惩罚身体,像在对自己说“我不配被好好对待” - 在关系里总是扮演“受害者”,反复吸引伤害自己的人,仿佛在验证“我不值得被爱” - 甚至会用“自我否定”的思维困住自己,别人夸你优秀时,第一反应是“他们根本不了解真实的我有多糟糕” 这些行为背后,都藏着一句没说出口的话:“我对你们的恨,我不敢直接表达,只能拿自己开刀。” 二、这种模式是怎么“学”来的? 从心理学视角看,这是情感投射与反向形成共同作用的结果。 孩子天生对父母有“依恋需求”,哪怕父母伤害了自己,潜意识里仍会害怕“恨”会彻底摧毁这段关系。当“爱”和“恨”在心里剧烈冲突,又不能对父母发作时,就会启动防御机制——把对父母的愤怒,投射到自己身上。 简单说,就是把“我恨你”,扭曲成“我恨我自己”。因为恨自己,总比承认“我爱的人伤害了我”要容易承受。 这种模式往往在童年就已定型:当孩子表达不满时,得到的不是理解,而是“你怎么这么不懂事”的指责;当孩子诉说痛苦时,换来的是“我都是为了你好”的否定。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我的情绪是错的,我不能对外攻击,只能攻击自己。 三、心理学怎么解释这种“恨自己”? 这本质上是客体关系紊乱的表现。 在孩子心里,父母既是提供温暖的“好客体”,又是带来伤害的“坏客体”。当“坏客体”的部分越来越重,孩子又无法割裂关系时,就会把“坏客体”的属性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觉得是“我不好”,才会被这样对待。 同时,这也是一种情感置换:用身体的痛,替代心里的痛。心里的恨太沉重,找不到出口,就转化成对自己的攻击,至少这样能确定“痛是真实的”,比那种模糊的、无处安放的恨意要清晰。 四、该如何觉察并改变? 第一步,是区分情绪的归属。 #自我伤害 #恨父母 #原生家庭
00:00 / 04: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0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6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