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6: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1
林楚5月前
《放妻书》我读到这一小段时候真的哭了🥹 原文和翻译分享给大家 《放妻书》是唐代敦煌地区的一种离婚协议书,其内容充满了温情和理性,体现了唐代社会对婚姻的独特理解和人文关怀。以下是其中一篇比较著名的《放妻书》原文及现代译文 原文 盖说夫妻之缘,伉俪情深,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幽怀合卺之欢。凡为夫妻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夫妇。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作仇隙。若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故来相对。妻则一言数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羊一处。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以求一别,物色书之,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韵之态。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于时某年某月某日某乡谨立此书。 现代译文 谈到夫妻缘分,都说恩深义重;说到同床共枕,都会想起当时结婚时的誓言。两人成为夫妻,都是前世的缘分,今生才能走到一起。如果姻缘不合,那就是前世的冤家,纠缠到了今生。妻子常常会絮絮叨叨、整日抱怨,丈夫也心生厌烦、动不动就翻脸。两个人就像猫和老鼠一样互相憎恶,也像狼和羊一样各怀心事。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林楚5月前
天哪,我读到这里是真的都哭了,文字的力量就是让人一下子会进入到角色当中。#放妻书 《放妻书》是唐代敦煌地区的一种离婚协议书,其内容充满了温情和理性,体现了唐代社会对婚姻的独特理解和人文关怀。以下是其中一篇比较著名的《放妻书》原文及现代译文16: 原文 盖说夫妻之缘,伉俪情深,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幽怀合卺之欢。凡为夫妻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夫妇。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作仇隙。若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故来相对。妻则一言数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羊一处。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以求一别,物色书之,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韵之态。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于时某年某月某日某乡谨立此书。 现代译文 谈到夫妻缘分,都说恩深义重;说到同床共枕,都会想起当时结婚时的誓言。两人成为夫妻,都是前世的缘分,今生才能走到一起。如果姻缘不合,那就是前世的冤家,纠缠到了今生。妻子常常会絮絮叨叨、整日抱怨,丈夫也心生厌烦、动不动就翻脸。两个人就像猫和老鼠一样互相憎恶,也像狼和羊一样各怀心事。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西江月1月前
《千佛洞书殇》 ——敦煌藏经洞文物的世纪离散与数字重聚 第一章:尘封之光 三危山的月色浸透戈壁的夜晚 一道裂隙在1900年的夏日颤栗 王道士的油灯照亮洞窟的深眸 五万卷经文在尘埃中睁开千年瞌睡 梵语与汉文在绢帛上缱绻成纹 《放妻书》的墨痕还带着唐代的温存 “愿娘子重梳蝉鬓”———句祝福 被西夏的战鼓封存于岩壁的腹腔 第二章:驼铃西去 斯坦因的驼队载着二十四箱月光 伯希和的行囊装满识字的贪婪 蒋孝琬的算盘敲碎道德的锁链 五百两银元买断文明的脐带 伦敦的展柜里《金刚经》开始流泪 巴黎的库房中于阗文契约轻声叹息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陈寅恪的判词刺穿整个时代的胸膛 第三章:碎镜重洋 大英博物馆的玻璃隔绝故土的呼吸 吉美博物馆的标签贴住菩萨的悲悯 圣彼得堡的雪冻僵粟特商人的账本 京都的展灯灼烤唐代飞天的霓裳 而北京图书馆里残卷们抱紧彼此 用断裂的笔画拼凑母亲最初的容貌 第四章:数字归帆 新世纪的光纤接通千年前的脉动 扫描仪的光斑抚平卷轴的褶皱 三十个洞窟在云端重新睁开眼眸 巴黎的数字副本向着东方回流 伦敦的高清影像与北京残卷相拥 ——那些被撕碎的地契重新拼接 离婚文书与婚约在虚拟空间和解 第五章:永恒重聚 而今当我在4K屏幕前轻触指尖 看见《金刚经》的墨迹渗出长安烟雨 看见于阗王子的信札飘出玉门关沙尘 看见放妻书的毛笔被敦煌女子握暖 所有离散的魂灵在数据流中相认 用二进制代码完成一场文明的和解 千佛洞的月光终于照彻所有大陆 每一卷漂泊的经文都找到回家的星图 终章: 故纸不再哭泣 数字成为新的舟楫 人类用光缆缝合文明撕裂的伤疤 当东京的学者与巴黎的修复师 在云端共同拼接第158窟的涅槃图——— 我们终于懂得:文明真正的归途 不是将碎片强行粘回原来的墙壁 而是让每粒尘埃都成为照彻世界的光粒
00:00 / 02: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6: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1
00:00 / 0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8
00:00 / 02: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昭著1周前
2025年10月1日上午,我们游览了敦煌莫高窟,站在第16-17窟前,心情复杂。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当年五万余件文书在这里沉睡千年。想象1900年王道士发现它时的震惊,也痛心于大量文物流散异国。这个小小的石室,承载着多少中华文明的荣光与伤痛。莫高窟第16-17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三层楼的最下层,是莫高窟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洞窟组合。两窟紧密相连,第16窟为主体洞窟,第17窟(即举世闻名的“藏经洞”)隐匿于其甬道北壁,二者共同见证了敦煌从盛唐到近代的千年兴衰。第16窟由晚唐河西都僧统洪辩(俗姓吴,故称“吴和尚”)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三年(851-862年)主持开凿,是莫高窟现存规模最大的洞窟之一。洞窟为覆斗顶方形结构,中央设马蹄形佛坛,坛上现存清代重塑的一佛二弟子四菩萨像,背屏直达窟顶。窟顶藻井为西夏时期绘制的四龙团凤图案,以浮塑贴金工艺呈现,四龙翱翔于朱色天空,凤鸟盘旋于松石绿地,周边环绕团花纹饰,尽显华丽庄严。四壁壁画表层为西夏千佛,底色翠绿,佛像排列整齐,虽艺术风格趋于程式化,却反映了西夏时期对佛教的尊崇 。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第16窟甬道积沙时,偶然发现北壁壁画后隐藏的密室,即第17窟。洞内封存着公元4-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绢画、法器等文物约5万余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等领域,被誉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由于晚清当局腐败,消息已出,掠者纷至。英法美日俄等国探险者斯坦因、伯希和、华尔纳、橘瑞超、奥登堡先后相继到敦煌寻宝。同时,斯坦因还较为系统地对敦煌汉长城及烽燧实施考古发掘,获得大量简牍、丝织品、木器、粟特文书等珍贵文物。从此,敦煌文物流散世界各地。作为洪辩的影窟(纪念堂),第17窟平面近方形,覆斗顶,北壁设长方形禅床,上塑洪辩坐像。塑像高约1.3米,神态祥和,衣纹流畅,为晚唐彩塑代表作之一。西壁嵌《洪辩告身碑》,记载其生平功绩;北壁画双树,东侧树下绘持纨扇比丘尼,西侧绘执杖近侍女,树间挂净水瓶与布囊,象征高僧生前的修行场景。壁画以线描为主,色彩淡雅,人物表情细腻,如比丘尼沉静的神态、侍女眉梢的微妙变化,均通过高精度数字技术得以复原 。莫高窟第16-17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更是一部鲜活的文明史。从盛唐的辉煌开凿到近代的文物浩劫,再到数字时代的重生,它们见证了人类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传承,也激励着我们继续探索历史的奥秘。
00:00 / 1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启墟3月前
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第16窟时,意外发现了墙壁后的藏经洞(今第17窟),里面堆满了从公元4世纪到11世纪的文书、画卷、经卷,足足有5万多件。这卷《白泽精怪图》就是其中之一,是唐代的“精怪图鉴”。 它不是什么“妖怪通缉令”,而是当时民间用来驱邪避灾的工具书。现存的残卷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编号P.2682,只剩下不到半米长,上面画了十几个精怪:有“举火车而奔”的小孩(卷上文字写“此名‘游光’,见则大疫”),有长着翅膀的蛇(注“名‘飞蜧’,入水则涸”),每个精怪旁边都标着名字、样子和“见之如何应对”(比如“画符镇之”“闭户三日可避”)。 这些记载不是瞎编的。《白泽精怪图》在唐代确实流行,《新唐书·艺文志》里就记过“有《白泽图》一卷”,是官方认可的民间辟邪手册。敦煌当地出土的唐代文书里,也有僧人用类似图谱“夜巡驱疫”的记录,算是当时的“实用工具书”。 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从王圆箓手里骗走了第一批藏经洞文物,这卷残卷就在其中,后来辗转到了法国。现在敦煌研究院有复刻本,从残卷的纸张和颜料分析,用的是唐代敦煌本地产的麻纸,颜料里掺了矿物粉末,所以能保存上千年——所谓“紫外线照出梵文”是后世附会,其实就是颜料本身的矿物质反光。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7: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6: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