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录:《不第后赋菊》(唐·黄巢)赏析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是一段用菊花写就的枭雄史诗,也是一首预言王朝崩塌的惊雷之诗。 当黄巢在科举考场外撕碎诗稿时,他或许已经预见了大唐200年的终局。公元875年秋,朱雀大街的银杏叶砸在肩头,像极了考官朱笔的批驳。他蹲下身,抓起一把飘零的菊瓣,忽然仰天大笑。这个场景,被史书记载为“菊狂之笑”。 曲江池畔的侍女们惊慌避让,只见这个落魄书生撕碎诗稿,任纸屑混入漫天落叶。“待到秋来九月八”,开篇便是倒计时的钟落。黄巢将重阳佳节碾成战鼓的节奏,把赏菊雅事化为起义宣言。 当长安贵胄还在吟咏菊之清高时,这个失意书生已将天地化作修罗场。只在他挥毫时,窗外狂风大作,太液池的千株牡丹尽数折腰,仿佛天地都在为这首诗让路。 最惊心动魄的转笔,在第三句“冲天香阵透长安”。他拒绝使用“幽香”“暗香”这类士大夫偏爱的词汇,而是用战争术语“香阵”重构了长安城。嗅觉变成千军万马,黄金铠甲在字句间碰撞作响。 当最终“满城尽带黄金甲”喷薄而出,菊花已完成了从植物到军队的异化。这哪里是咏菊,分明是用花枝书写的檄文。黄巢以“我花”自喻,寒门子弟用“百花”暗指权贵集团。“香阵透长安”是底层力量的集体觉醒,“黄金甲”既是菊花,也是起义军的武装。 在他挥毫的瞬间,大唐王朝200年的科举制度仿佛被灌入了铁水。当知识晋升的通道彻底锈死,那些被拒之门外的才智,终将熔铸成摧毁秩序的兵戈。 9年后的深秋,当黄巢真的身着黄金甲踏入长安时,大明宫飘落的梧桐叶,恰似当年考场外纷飞的菊瓣。这场由诗句引发的革命,最终用60万具尸体填平了科举制度的沟壑。 如今我们重读这首诗,仍能听见历史齿轮转动的轰鸣。黄巢用四句诗完成了从文人到枭雄的蜕变,更预言了一个王朝的终局。当秋风吹起时,那满城金甲的幻象,是否也在警示着某个时代的终结? #不弟后赋菊 #黄巢 #古诗词 #古诗词欣赏#诗词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68
哈豆1周前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意义 吴邪走的那天,杭州下着小雨。 张起灵站在病房的窗边,看着雨丝斜斜打在玻璃上,晕开一片模糊的水痕。床头柜上还放着半杯没喝完的西湖龙井,是吴邪今早特意让王胖子带来的,说“小哥也尝尝,春茶正香”。杯子边缘还留着一点余温,像那个人从前总带着暖意的笑。 胖子红着眼眶收拾东西,翻出一本磨破了封皮的笔记本,是吴邪记了半辈子的随笔,里面有墓道里的惊险、雨林里的趣事,还有不少关于张起灵的零碎——“今天小哥帮我挡了块落石,得记着下次多带两包他爱吃的牛肉干”“小哥又失忆了,没关系,我慢慢讲给他听”“长白山的雪快化了,等小哥回来,就去西湖边晒太阳”。 张起灵接过笔记本,指尖抚过那些字迹,有些地方被水洇过,是吴邪从前哭的时候打湿的。他没说话,只是把笔记本揣进怀里,那里贴着心口,能感觉到一点薄薄的暖意,像从前吴邪总凑过来跟他说话时,带着呼吸的温度。 后来,张起灵回了杭州,守着吴邪的小铺子。每天清晨,他会泡两杯龙井,一杯放在自己面前,一杯放在对面的空位上。铺子门口的风铃还是吴邪挂的,风一吹就叮当作响,张起灵总会抬头看一眼,好像下一秒就会有人推开门,笑着说“小哥,今天有客人买拓本呢”。 胖子常来,每次都带些吴邪爱吃的桂花糕,坐一会儿就走,怕触景生情。张起灵会把桂花糕放在柜台最显眼的地方,放凉了就热一热,好像那个人只是出去散步,随时会回来。 有一次,西湖边的桂花开了,香风飘进铺子里。张起灵站在门口,看着湖面的波光,忽然想起吴邪说过,等老了,就搬去湖边住,每天看日出日落。他抬手摸了摸怀里的笔记本,轻声说了一句“好”,声音被风吹散在桂花香气里。 没有人知道张起灵会守在这里多久,就像没有人知道,他怀里的笔记本,会一直带着那样一点,属于吴邪的余温。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