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玄5月前
在中国传统丧葬习俗中,**“复三”**(又称“圆坟”“复山”“覆三”等)是指老人去世后**第三天**举行的重要祭祀仪式,不同地区具体流程可能略有差异。以下是关于“复三”的常见习俗和注意事项: --- ### **一、“复三”的主要意义** 1. **安葬后的首次祭奠**:若逝者已下葬,家属需到坟前祭拜,整理坟头(如添土、摆供品),象征安顿逝者。 2. **寄托哀思**:通过仪式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同时祈求亡灵安息、庇佑子孙。 3. **民俗信仰**:部分地区认为,逝者灵魂在第三日会归家或“认路”,需通过仪式引导其顺利前往另一个世界。 --- ### **二、“复三”常见流程** 1. **时间**:从逝者去世当日算起,第三天清晨或上午(部分地区可能按农历计算)。 2. **参与人员**:直系亲属(子女、配偶等),通常女性亲属需同行。 3. **具体仪式**(因地而异): - **圆坟**:在坟头添土修整,堆成圆形或马鞍形,插柳枝、花圈等。 - **祭品**:摆放食物(如馒头、水果)、酒水、香烛、纸钱等。 - **绕坟**:亲属按顺时针方向绕坟三圈,边绕边撒纸钱或念叨安慰逝者的话。 - **哭祭**:部分地方会短暂哭丧,但不宜过度,象征性表达哀思即可。 4. **其他习俗**: - 回家后宴请帮忙的亲友,答谢邻里。 - 部分地区会烧掉逝者枕头衣物,或清扫房屋。 --- ### **三、注意事项** 1. **地区差异**: - 北方多称“圆坟”,南方可能称“复山”“覆三”。 - 部分地区“复三”与“头七”合并,或仅简单祭拜。 2. **宗教影响**:佛教家庭可能请僧人诵经,基督教家庭则按教义简化仪式。 3. **现代简化**:若无法到坟前(如公墓限制),可在殡仪馆骨灰存放处或家中设灵牌祭奠。 4. **禁忌**: - 祭品需单数(如3样),避免双数。 - 衣着素雅,避免鲜艳颜色。 - 孕妇、幼儿通常不参与(部分地区习俗)。 --- ### **四、后续祭祀节点** - **头七**:第7日祭奠(灵魂归家日)。 - **五七**:第35日(重要节点,部分地区需大祭)。 - **百日**:去世第100天。 - **周年祭**:每年忌日祭拜。 --- ### **建议** 1. 若不确定具体
00:00 / 03: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2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0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十里河北岸,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  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历史渊源 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文成帝复法后的和平年间(460-465年),兴盛于孝文帝都平城的太和年间(477-494年),衰微于迁都洛阳后的北魏后期(494-525年),前后约60多年。它是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由高僧昙曜主持开凿了“昙曜五窟”,历经多位皇帝持续营造而成。 规模布局 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共有59000余尊,雕刻面积18000余平方米。 艺术特色 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胡风胡韵浓郁,融合了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以及希腊、罗马建筑造型等。其石刻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以“昙曜五窟”为代表,风格劲健、浑厚、质朴;中期造像题材多样化,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晚期窟室规模较小,人物形象清瘦俊美,引领了“瘦骨清像”的审美风潮。 文化价值 云冈石窟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对后世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成为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
00:00 / 09: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65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38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8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91
00:00 / 05: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