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
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古诗词#Deepseek释义: 《萍水相逢》一诗以“萍”与“水”的意象为核心,通过巧妙的字面呼应和意境铺陈,诠释了“萍水相逢”这一成语的深层内涵。以下是对该诗的逐句解析及对仗核对: 释义赏析 1. 萍漂浪迹逐江湖 “萍”即浮萍,无根飘零,“浪迹”喻行踪不定。此句写浮萍随波逐流、漂泊江湖的境遇,暗喻人生漂泊无常。 2. 水浊流清共一途 “水浊流清”既指水的清浊之变,亦喻世道纷杂;“共一途”则强调无论清浊,终同归一路。此句暗含人与环境的相互包容。 3. 相聚无非同济海 “同济海”化用“同舟共济”,谓偶然相聚亦是一种缘法,当如共渡沧海般相互依存。 4. 逢时不弃且相扶 直扣主题“相逢”,强调在机遇来临时不弃彼此、携手共进,升华至人文关怀与道义担当。 对仗核对 首联对仗(一、二句): “萍漂浪迹”对“水浊流清”(名词+动词结构), “逐江湖”对“共一途”(动宾结构)。 虽“萍”“水”二字点题,但“漂浪迹”与“浊流清”在词性上未完全工对,属宽对中的“意对”,以意象呼应为主。 颔联对仗(三、四句): “相聚”对“逢时”(动词结构), “无非”对“不弃”(副词+动词), “同济海”对“且相扶”(递进关联+动词)。 此联更重情感递进,对仗稍显灵活,但“同济”与“相扶”形成精神层面的工对。 整体评价 字面呼应:诗中“萍”“水”“相”“逢”四字分别嵌入句首,暗合标题,构思精巧。 意境升华:从漂泊无常(首联)到共生共途(颔联),再到相扶相依(尾联),层层递进,赋予成语以积极意义。 对仗特点:虽非严格工对,但通过意象关联和情感逻辑达成整体和谐,符合绝句灵活抒情的特征。 此诗以物喻人,既保留传统意象的韵味,又注入相携相助的温暖哲思,可谓旧词新诠的佳作。
00:00 / 04: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解析:这首诗是余光中先生对故乡江南的深深眷恋与怀念。诗的开篇即点明主题——春天,遂想起江南。这里的江南,不仅是地理上的江南,更是诗人心中的江南,是唐诗里描绘的那片充满诗意与梦幻的土地。诗人通过回忆自己九岁时在江南的童年生活,如采桑叶、捉蜻蜓等细节,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纯真无邪的年代。同时,诗人还借用了历史上与江南相关的诸多人物和事件,如小杜(杜牧)、苏小小、西施、范蠡以及乾隆皇帝等,进一步丰富了江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在诗中,诗人还表达了对表妹们的思念与感慨。那些曾经与自己一起走过柳堤、一起采莲采菱的表妹们,如今都已老去,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诗人通过这一细节,表达了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无奈与哀愁。而最令人动容的,是诗人对母亲的怀念与呼唤。在诗的结尾部分,诗人通过清明节母亲在圆通寺的呼唤,以及自己站在基隆港对江南的无限遐想,将个人的思乡之情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使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故乡江南的深深眷恋与怀念。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余光中先生作为一位杰出诗人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诗情画意 #寻找梦里江南
00:00 / 03: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4: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诗意生活,与研篁读诗开始…… 文同这首《竹》以“一字至十字宝塔诗”形制为骨,字句如竹节层层生长,既藏文字巧思,更让竹的精神随韵律渐次深化,我们不妨逐节细品这份“诗画交融”的深意。 文同作为“湖州竹派”宗师,画竹前必“胸有成竹”,写诗亦如此——先以“竹,竹”叠字破题,似毛笔蘸墨轻点,直接锚定吟咏主体,简而有力;接着“森寒,洁绿”四字,从触觉(森寒)与视觉(洁绿)切入,将竹的清冽气质与鲜活色泽具象化,仿佛伸手便能触到竹秆的凉意,抬眼便见竹叶的翠色,让静态的竹有了动态的感官体验。 再看“湘江滨,渭水曲”,文同特意将竹置于湘江、渭水这些文化名川之畔,并非随意选址:湘江关联着娥皇女英的清雅传说,渭水则有姜太公垂钓的隐逸意蕴,这两句实则为竹注入了“清雅”与“淡泊”的底色,也暗合他不愿攀附官场、向往自然的心境。而后“帷幔翠锦,戈矛苍玉”更见巧思——把舒展的竹叶比作遮身的翠色锦幔,显竹的柔美;将挺拔的竹秆比作锋利的戈矛、温润的苍玉,露竹的刚劲,一柔一刚间,竹“外柔内刚”的品格便立了起来。 诗的核心“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是文同的“自白书”。他任地方官时,面对官场贪腐与应酬,始终以竹的“空心”自勉——不傲慢、常自省,像空心竹般容得下不同意见;以竹的“劲节”自守——不妥协、有原则,如竹节般牢牢守住为官底线。这份“心虚”与“节劲”,正是他远离官场浊流的精神支撑。 后续“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化用了“竹杖化龙”(传说费长房得仙翁竹杖,弃杖后杖化为龙)与“箫韶引凤”(舜作箫韶之乐,箫用竹制,引来凤凰)的典故。文同借这两个传说,让竹超越了普通植物的属性:竹能化龙,暗喻坚守品格者终能突破困境、成就不凡;竹能引凤,象征高洁者自会吸引志同道合之人,这既是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也是对“坚守必有回响”的信念。 而“月娥巾帔静苒苒,风神笙竽清蔌蔌”到结尾,则将竹融入生活雅境——月下竹影如嫦娥的衣袂轻轻飘动,风穿竹林似风神奏响清越的笙竽,林间饮酒时竹影摇荡酒杯,石上围棋时竹阴遮盖棋局,最后更以屈原(屈大夫)不与奸佞同流、陶渊明(陶先生)归隐寻松菊作比,点明竹的品格与先贤的气节相通,也直白道出自己“宁守竹之清,不逐世之浊”#诗词 #传统文化 #国画艺术 #传承文化 #每日分享
00:00 / 03: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第47个开学季札记》 黉门又启燕声稠, 四七霜华鬓角留。 粉笔灰随新叶落, 书声漫逐碧云流。 未辞教案灯前意, 常系雏鹰梦里游。 此季新苗初破土, 愿倾余热护芳洲。 晨光里听见楼下校服拉链的声响,忽然惊觉,这已是我经历的第47个开学季,也是退休后的第二个开学季。 初当学生时,开学是新书包里藏不住的兴奋。 铅笔盒要选带乘法口诀表的,新书皮得用挂历纸仔细包,睡前总反复检查红领巾是否叠得方方正正。 那时的开学季,是蝉鸣渐弱时,教室里飘着的粉笔灰与新书油墨香。 后来站上讲台,开学季变成了提前一周的忙碌。 在备课本上圈画重点,把教室角落的绿植浇透水,甚至会对着空座位演练开场白。 看着孩子们攥着家长的手怯生生进门,又在一周后追着我问“老师,下节课还讲故事吗?”“下节课还教唱歌吗?”,忽然懂了,开学季是把期待种进别人心里的日子。 如今退了休,开学季成了窗台上的一杯热茶。 我住在学校对面,听着学生跑过的脚步声,翻出旧相册里泛黄的备课笔记,忽然发现,那些曾以为漫长的开学日,早已叠成了岁月里的刻度。 没有了初时的雀跃,也少了当年的忙碌,可第四十七个开学季的晨光,依旧暖得像第一本摊开的语文书——原来有些日子从不会远去,它们只是换了种方式,藏在每一个秋意渐浓的清晨里。
00:00 / 02: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蔡笃棠1天前
#诗里梅香画中春韵#记录生活 #向往的生活 古典诗词 《浣溪沙·品吾诗画春怀》 风逐飞英和梅吟,诗中春色渐成林。 山茶燃处破寒深。 三角粉痕凝雅意,多肉翠影抱清襟。 一笺图文总牵心。 附:抒情散文 《诗里梅香,画中春韵》 冬雪未落,诗兴已随“风助飞雪舞”的意韵漫开。我笔下的字句,似是握着一支蘸了春光的笔,将梅的清癯与花的绚烂,细细晕染在纸页间。 初读《山茶与梅》,仿佛立于寒庭:风卷飞雪蹁跹,落梅伴诗成雅篇,转身却撞进一抹艳红——山茶如火,燃得满园春色分作两般妍丽,冬的清寂与春的热烈,竟在一句诗里温柔相拥。再品《三角梅寄梅情》,粉瓣随风如飞雪,吟哦的春辞里,盆中三角梅虽无寒梅的傲骨,却有三分艳色、一段痴肠,不输梅魂半分缱绻。 行至《花市偶得》,市井烟火里也藏着诗意。花叶翻飞如落雪,寻常花市的三角梅,凭着一身艳色,竟也载得起“不逊寒香一片心”的赞辞;《花坞即景》更妙,春信漫园时,山茶凝紫、三角吐艳,吟诗间念及梅的清绝,倒让这满园缤纷多了层念想——原来春的热闹里,藏着冬的余温。 最是《多肉园即景》添了几分闲趣。没有飞雪舞空,只有多肉葱茏如翠玉,诗兴不必寄于寒梅雪韵,只从肥厚的叶片间寻得春踪,便觉这寻常草木里,也藏着不输梅魂的意趣。 我的诗,从不是单写梅的清绝,而是让梅的影子落在春的花簇里:山茶的红、三角梅的粉、多肉的绿,都因“诗伴落梅吟”的念想,多了层清雅。仿佛每一朵花绽放时,都伴着一句关于梅的诗,风过时,花香与诗韵缠在一起,分不清是梅香染了春,还是春景续了梅的故事。
00:00 / 03: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