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第一件嘉祐二年非常标准的北宋抄手端砚,制作气度不凡,线条挺阔,比例合度,气质俊美,砚堂微微隆起,介于北宋早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也是现在宋砚收藏者视为最能代表北宋抄手的经典。 第二件嘉祐三年,砚池椭圆一字,砚堂水平。砚边四周刻划挡水,背后微微凹型筒瓦式。这个砚如果不看年款会认定为南宋时期的样式,收集到的同类实物资料多是南宋时期,从此砚可以说明北宋已经有这样砚式出现。 第三件是萧高洪先生《新见唐宋砚图说》资料,形制和前面嘉祐两年端砚基本一致,上大下小,前后内敛,简约实用,充分体现宋砚的实用为尚原则,苏东坡,米芾更是提出发墨为要,其余皆余事的观点。这一件砚标注是歙砚,歙砚和端砚同为最佳制砚石材,各有簇拥爱好者,两地相差千里之遥,在宋代交通不甚发达的时期,制砚形制如此的同化,说明了这个时期古砚总的时代特征如此,而且互相学习借鉴,后世又何必斤斤于孰胜孰劣呢? 第四件是一件箕形风字甚有意思,如果不是有年号刻划,一眼就是晚唐制式,可是非常意外的是居然宋熙宁时期还在烧制唐代砚式,看来瓷砚的演变落后于石和陶的砚材发展,或者因为瓷砚在各种砚材纷纷涌现下,已经不再生产,只是偶尔烧制吧。虽然瓷砚没落了,但这件瓷砚依然形制优美,刻划山水生动,为了早期山水画的先锋作品,不可谓不精彩珍稀。 最后一件事熙宁八年抄手,这件区别于前面的应该是它的砚堂中心微凸,这种形制的发展有记载说是宋唐询首先用红丝石做砚堂凸起的形式,此说法不甚靠谱,应该是宋砚发展中的一个时期的特色,不是因为一个人的好恶改变的,但对于这种砚式,苏大才子和米芾是不甚喜欢的,苏东坡评“做百年计,不做当日计”意思就是突起的砚堂增厚经得起百年的研磨,但是在眼前来说是使用不方便的,试想在圆凸的表面磨墨一定是打滑的。米芾更是从个人对于书写线条的质量来说优劣,晋人砚堂凹,舔笔圆满,线条圆润流畅,唐砚堂平正,线质偏扁,宋砚凸起舔笔扁平固笔画单薄。此说过于偏颇,但也说明这种凸起在宋文人眼里并不是特别好用,但是今人收藏却因为它的弧度反而视为宋砚极高的艺术语言,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文房雅器 #砚台 #文房四宝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