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9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1
00:00 / 09: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4: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6: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读书 老子《道德经》帛书 德经 第《38》章 故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释义:所以说道失去了,德开始得到推崇;德失去了,仁开始得到推崇;仁失去了,义开始得到推崇;义失去了,礼开始得到推崇。礼是忠信缺失的表现,推行它就是混乱的开始。 把人类品性中的“德”拿出来进行讨论,这是因为已经失去了道,就像素材失去了朴,然后才有各种精美的器物出现。树的生命不失去,叶子,枝干,根须都是有用的,不会拿出来互相对比优劣高低。只有树木失去了生命,将要被人做成器物的时候,才会进行分割裁裂,择其材而用之。因此天下“德”的兴盛,正代表了“道”的衰弱。而后一路直下,从“上德”衰弱至“下德”,从“仁义”衰弱至“忠信之薄”的礼,直至“无德”。 礼为乱之首 “礼”的本义,是通过对外在形式的制约,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初作礼的人,其内外是一致的,然而遵从礼的人,却很难做到一致,于是就会出现“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的情况。施礼而得不到回应,就会“攘臂而扔之”,强迫他人遵从礼的形式,而不顾其内在真情如何。这便是得其外而失其内,老子所说“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长此以往就会造成混乱。 天下有道的时候,万物都是一种不知不觉的状态,没有所谓德的概念。只有当道开始消散后,人们察觉出有道的表现区别于无道,于是出现了德的概念。当人们认知到德的美好,开始有意造作德的时候。自然呈现的德也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有为之德,即仁、义、礼。 仁,是按照自己“爱”的天性而有所为;义,是按照权衡利弊的结果而有所为;礼,是按照制定的规矩而有所为。“仁”表现出来是有亲有爱,但是有爱必有偏私,有偏私而有差别,有差别而互相割裂。最终导致大家开始抱团结群,只在各自的小圈子里发扬“爱”,这就成了“义”。“义”维护的是某一个群体的利益,需要个人为集体牺牲自我,做不到的人就只能装样子,在外表上下功夫,于是成了“礼”。当大家都开始推行礼,人人都只看重外在表现的时候,也就说明整个社会忠信差失,内在真情严重不足了。 所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大丈夫立身处世,要选择立于厚实,就像我们建房子要选择厚实的地基一样,这样才能拥有“真德”而保持长久。#强烈推荐 #读书分享 #上热搜 #读书成长
00:00 / 04: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