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38836656月前
读《论语》的第一0三天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子贡问道:“卫国的大夫孔文子为什么谥号为‘文’呢?”孔子说:“因为他聪敏而又虚心好学,不以请教别人为耻辱,所以才称他为‘文’呀。” 敏而好学,就是勤勉而兴趣浓厚地发奋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向知识见闻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且不以这样做为耻辱。孔子认为“不耻下问”是求学必备的美德,他自己也一直恪守这一原则,所以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对一般人来说,敏而好学似乎还比较容易做到一些,而做到不耻下问就非常困难了。因为敏而好学,只要聪明点再加上刻苦勤奋就行了;而不耻下问则是要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不仅仅是个好不好学的问题了,而且还牵涉到了自尊心、虚荣心的问题。人的天性很奇怪,如果自己地位低下,能力微弱,向地位尊贵、见多识广的人请教似乎理所应当,并不感到羞耻,反而会显得自己很上进。然而,一旦反过来,如果我们自己地位尊贵、能力很强,让我们求教于地位不如我们的人,我们就会觉得没有面子,羞于开口。所以,尽管我们常常将“不耻下问”挂在嘴边,但要真正实行起来,还是有些困难。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黄藤:《公冶长》第十五 从优点看他人 #本原儒学 #阅读经典 #论语 #礼乐教育 #传统文化 我们继续读《论语》。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一段主要是给我们一个非常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就是“不耻下问”。 那么,它是由什么引发的呢?那就是子贡啊,他问孔子说:“孔文子这个人啊,这个‘文’是他的一个谥号。为啥他能够谓之‘文’呢?” 因为这个人在生前呀,是有一些个人的行为,是有一些污点的,是有一些大家不同的看法的。说这样一个有缺点的人,怎么能给他一个谥号叫做“文”呢?这是什么道理呢? 孔子呀,就抓住了人的优点和本质。他说,这个人啊,敏而好学,又聪明、又好学,然后还“不耻下问”,向比他地位低的人请教,他也不以为耻。这是很难的! 不要说是在古代,我们今天——你看,我们如果是一个教授、如果是一个领导,他说:“我有个问题,问一下学生。”你觉得有几个人能做到?不知道也装知道,这是更多的人。 我们在很多大的场合里边,看到有些专家把问题搞错了,甚至把一个字音读错了,事后就引起社会的轰动,大家在纠正。但他自己呢,再发一篇文章来辩解,说我没错,我这个是什么什么原因……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 一个人真正虚心下来,承认自己的错误,向所有的人,特别是向自己地位低的人来请教,这是一件非常难能可贵的事情。 所以由此你可以看到,孔子呢,他确实在看人的时候,是看优点,不看缺点。 那么在这个时候,子贡的这个发问呢,是看到这个人的缺点。他说:“这个人不是不好吗?他怎么能够给他一个谥号,还说他是‘文’呢?” 那孔子马上就把这个人的优点点出来。 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孔子对人的一种态度。 我们如果说对人也是这么一种态度,我觉得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裨益的。因为我们经常看人的时候,真的是容易看别人的缺点,而不是看别人的优点。 我们有时候看其他人是这样,有时候看比我们强的人,我们就觉得他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我们看比我们不如的人,我们更会看到这些问题。 但是,我们要把一个人的缺点忽略掉,只去找一个人的优点,这对人是困难的。 所以我觉得,尽管是两千年前的一个对话,对我们今天,真的是有非常现实、良好的一个启示。
00:00 / 03: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论语》公冶长第五第15章 子贡问曰:“孔文子 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今 译: 子贡问:“孔文子为什么会谥【shì】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爱好学问,不以向下属请教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主旨: 孔子解释孔文子,谥『文」,是因为他 勤学好问。 引 述: 卫国大夫孔圉【yǔ】,天资很高,能做事,又喜欢研究学问。像这样的人,通常都自视甚高,看不起他人。有人劝他,大概也听不进去。但是孔圉不是这样,他肯向身份地位不如他的人请教,而且不觉得没有面子,实在十分难得。所以死后追谥为“文”,可以说当之无愧。 生活智慧: (一)自认为比别人高明,就容易自满自大。有人提出建议,不屑一顾。向人家请教,会觉得没有面子。这样下去,愈来愈孤独,愈来愈固执,而不进则退,终究会难以赶上时代而遭到淘汰。 (二)“不耻下问”,已经成为一种良好的修养。其实隔行如隔山,人人各有所长,哪里有什么耻不耻的问题?应该改为虚心请教,更为合适。 (三)“文”的意思,是勤学好问。孔子把它分开来说明,说成“聪敏好学”,加上“不耻下问”,使我们更加明白。孔圉凭这两个优点,追谥为“文”,是十分恰当的。 建议: 人人勤学好问,社会自然和谐。从自己 做起,自然互相感应,共同进步。#修身养性 #国学文化 #日积月累 #智慧人生 #论语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
00:00 / 02: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不耻下问”典故解析 出处:《论语·公冶长》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故事背景: 卫国大夫孔文子(名圉)去世后,谥号为“文”。学生子贡不解,问孔子为何赐予此谥号。孔子解释:“他聪敏勤勉又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谥号为‘文’。” 核心内涵: • “敏而好学”:强调主动求知的态度。 • “不耻下问”:突破身份、地位的局限,向任何人学习。 • 孔子通过孔文子的例子,提倡谦逊、开放的学习精神,认为智慧的本质在于“问”而非“知”。 现代启示: • 打破认知壁垒:专家、学者也可向新手学习(如科研人员向民间匠人请教传统工艺)。 • 职场应用:管理者向下属请教创新思路,团队协作中“跨界提问”往往激发灵感。 • 教育意义:鼓励学生勇敢提问,培养“提问比答案更重要”的思维方式。 文化延展: • 与“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呼应,体现儒家“学无常师”的理念。 • 西方类似表达: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通过提问引导真理,而非直接传授知识。 趣味案例: 假设你是短视频博主,拍摄“职场新人教老板用AI工具”的反转剧情,配文“不耻下问的老板最可爱”,既贴合典故,又符合现代语境~ 🎥#每天一个故事分享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