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4
1.玉圭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核心的玉礼器之一。 它是 “六瑞”(璧、琮、圭、璋、璜、琥)之首,是统治阶级在【祭祀、朝聘、封赏、丧葬】等重大礼仪活动中使用的重要信物和等级象征。 象征着 权力、身份、等级秩序,是王权和贵族身份的体现。 2. 基本形制特征: 主体形状:通常呈扁平长条形 首部(顶端):最常见的是平直的(称为“平首圭”)。但早期(如新石器时代至商周)也常见尖锐的(称为“尖首圭”),可能源于工具或武器(如石斧、石锛)的演变。少数也有圆弧形或其他形状。 底部:相对平整。 整体:一般上端稍窄,下端稍宽,形成一种稳重感。整体线条简洁、规整、对称。 3. 尺寸: 尺寸变化较大,从十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甚至更长。具体尺寸常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相关(如《周礼》中有记载不同等级使用不同尺寸、颜色的圭)。 4. 材质: 以各种玉石制成,早期多用地方玉种(如闪石玉、蛇纹石玉等),后期尤其是商周以后,以和田玉(尤其是青玉、青白玉)最为珍贵和常见。 5. 功能与用途: 祭祀礼器:祭天、祭地、祭山川神灵。 朝聘信物:诸侯朝见天子、诸侯国之间互访时手持的凭证(“执圭”)。 身份等级象征:不同形制、尺寸、纹饰(甚至玉质、颜色)的圭代表不同的爵位和身份等级。 封赏凭证:天子分封诸侯、赏赐功臣时赐予。 丧葬用器:作为重要的陪葬品,体现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常置于墓主身体两侧或棺椁之上)。 汉代以后:圭的功能逐渐转向象征性,更多地作为道教法器或吉祥陈设品,与长生、升仙等观念联系。 6. 历史演变: 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如龙山文化、齐家文化),早期形制较原始、粗犷,多为尖首,可能由实用工具演变而来。 发展高峰(商周时期):商周是玉圭制作和使用的高峰期,形制逐渐规范(平首圭成为主流),工艺精湛,纹饰开始出现(如弦纹、兽面纹等),等级制度严格。 延续与转变(春秋战国至汉代):继续作为重要礼器,纹饰可能更复杂(如谷纹、蒲纹、云纹等),但形制基本保持。汉代以后,其作为严格礼器的功能逐渐弱化。 后世:后世(尤其宋明清)有仿古玉圭制作,多为仿商周形制,用于收藏、陈设或宗教仪式。 #古代玉器 #中国古代玉器 #古玉老玉 #高古玉 #古玉
00:00 / 09: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7: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6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00:00 / 01:34: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8 岁那年,我被抱上龙椅时,金殿的柱子比我还高。 玉圭硌得手心生疼,丹墀下的大臣们垂着脑袋,像一排被风吹弯的芦苇。父皇走了,带着他打了一辈子的匈奴、修了半辈子的宫阙,还有那个因 "子少母壮" 被赐死的钩弋夫人 —— 我的母亲。我甚至没来得及看清她的脸,只记得掖庭宫的梧桐叶落了一地,像浸透了血的绢帕。 14 岁那年,有人递来密信。燕王刘旦说 "皇帝非武帝子,大将军欲行废立"。我捏着竹简的手在抖,可当霍光免冠请罪时,我突然想起父皇临终前的眼神 —— 他指着霍光说 "此周公也"。我把竹简往案上一摔:"大将军若要反,何须等到今日?" 金殿里的烛火噼啪炸响,我第一次看清,原来龙袍下的脊梁,是信任堆起来的。 后来我们改了盐铁官营的规矩,让百姓少交些税;停了轮台的屯田令,让耕牛重新走上田埂。太学里的博士们争得面红耳赤,我坐在屏风后听着,忽然想起乐府里的民谣:"武帝时,民不聊;昭帝立,谷满仓。" 这大概就是最得意的事了 —— 我没让父皇的江山,毁在自己手里。 最后悔的,是那碗药。元平元年的雪特别大,我咳得连龙纹被都浸透了。霍光跪在床前,鬓角全白了,像极了当年抱着我上龙椅的样子。我想说 "再等等,等开春我就能亲政了",可喉咙里像塞了团棉花。21 岁的帝王,连多活几年的愿望都成了奢望。 这十三年,我见过霍光深夜批奏的灯影,见过百姓在田埂上笑的模样,也见过自己在铜镜里越来越淡的脸。原来当皇帝不是坐龙椅,是把碎了的江山一片片捡起来,再轻轻捧给下一个人。 这一刻我终于明白,最锋利的不是尚方宝剑,是时间。它能把 8 岁的孩童变成 21 岁的帝王,也能把刚拼好的山河,再推给另一场风雨。
00:00 / 0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6
东致·原创 《玉圭》 十二面与十六棱(主面与主线)概述 ·视觉效果· 十二面:汇集形成复杂而规律的光影折射。通过高精度打磨抛光,让每一个切面面如水镜,使其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璀璨夺目、流光溢彩的视觉效果。 “十六棱”:刚柔并济的力与美 “棱”是线与面的交界,是形体的骨架。“十六棱”则是在物件上塑造出十六条清晰、挺拔的棱线。 · 工艺精髓: · 锋芒:每一条棱线都必须笔直,如刀削斧劈,展现出一种精美刚健的力量感。在打磨时,既塑造出锐角,又能保证棱线不被磨损圆滑坍塌。 · 十六条棱线在空间中交错、延伸,构成了物体稳固的内在结构。不仅是装饰,更是力量的象征,赋予了器物动态的、富有张力的韵律。 · 棱与面相辅相成;棱线勾勒出面的轮廓,而面则衬托出棱线的挺拔。“面与棱”的对比,形成了刚与柔、虚与实、光与影的对话。 当“十二和面”与“十六棱”结合于一体时,既要处理十二个平面的和谐统一,又要驾驭十六条棱线的分明利落,其复杂度与美感都呈几何级数增长。 ·关于“十二”这个数字,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完整、循环与和谐,如十二时辰、十二月份。象征着“天道圆满”、“周而复始”的宇宙规律,是时间与空间的完整循环。十二面,寓意着容纳天地时序,追求一种至臻至善的圆满境界。 · 关于十六·这个数字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底蕴。它可以看作是 “四”的倍数。“四”代表四方、四时(四季)、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大地的基础结构。“十六”因此可引申为“四方的四方”,象征着大地的完整格局。 外在是十二个光洁莹润的平面,内在是十六条铮铮傲骨。既体现了对圆满和谐的终极追求,又坚守着刚正不阿的个人风骨。 这是个人理想的物化写照:待人接物,圆融和谐;内心坚守,棱角分明。 汇于器物之中,见得天地,见得匠心,还见得风骨。 最后,作品基于纯手工制作,竭尽所能,精密程度肯定不及完美,这也是毕生之追求,还望各位海涵与包容。 #玉雕 #塔青 #玉器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20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6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4: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3
00:00 / 04: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