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学尤其是中低段,不要大量做阅读理解题? 昨天,在老魏的咖啡馆里,一位家长说,她儿子一年级,期末考试阅读理解扣了很多分,结果老师给他下达了60篇的阅读理解,我可以跟老师沟通不做吗? 我说,当然要沟通。 老师也是好心,但是办了大坏事。原因就是并不理解到底什么是阅读理解。而且,不只是这个老师不理解,一般的语文老师都不太理解,更不用说家长了。我今天就来详细地说一说,到底什么是阅读理解?家长怎么抓孩子的阅读理解?因为是短视频,所以不涉及到细节技巧,只讲原理和方向。 我们在讲到阅读理解能力的时候,讲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浪漫感受,而是指对材料或者说文本的精细加工能力。一般意义上的浪漫感受,往往是潜意识的,但是精细加工,需要有意识的训练的表达。比如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写法,鉴赏与评价等等。 这种精细加工能力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深度解读,或细读文本的能力。而且,解读往往是多元的,情境化的。一类是中高考中的阅读理解测评,在这里,解读就不是多元的,而是被标准化了,是限定条件下的解读。这二者相互联系,我们也不做过度区分。 那么,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影响阅读理解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是不是课堂上教授的阅读理解策略? 当然不是。 影响阅读理解最重要的因素,是先前经验。换句话讲,是你拥有的关于这个文本的相关知识。 举个例子,我的阅读理解力,还算强吧?但是,如果你给我一篇化学领域的博士论文,我能理解吗? 我不能。不是我不识字,也不是我缺乏必要的阅读策略,而是我并不拥有化学领域的相关知识。所以,影响我们阅读理解一篇文章最重要的因素,是相关的背景知识,或者说先前经验,而不是阅读理解策略。 只有具备了强大的先前经验,阅读理解策略,才是锦上添花。你不可能依赖于阅读理解策略,来学会阅读理解。 这些话,是对成人讲的。对孩子来讲,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就是阅读自动化的水平。阅读自动化,就是阅读时的基础流利度。 如果一个孩子,在读书的时候,还磕磕绊绊地在字词上打转,不能快速地掠过文字汲取意义。不要说阅读理解的精细加工了,连金庸小说都读不出味道。 也就是说,在阅读理解方面,孩子要经历几个门槛。首先,要有一定的基础识字量,我们强调长文挑战,就是要突破这个,在一二年级完成。所以,在一二年级,我们特别强调朗读,朗读是流利度的刻意#家庭教育 #小学教育
00:00 / 05: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22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0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6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10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