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录:《十五夜望月》(唐·王建)赏析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大家好!今天让我们穿越千年时光,走进中唐诗人王建笔下的中秋月夜,感受那份深沉的秋思。王建这位出身寒微的诗人,一生仕途坎坷,辗转各地为官。这首《十五夜望月》正是他客居他乡时,面对中秋明月,心中涌动的无尽思念。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月光如水洒满庭院,地面一片银白,树枝上栖息着归巢的乌鸦,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秋露悄然无声,却打湿了桂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也带着一丝寒凉。这“地白”二字,不仅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更暗示了诗人独坐庭院的孤寂;鸦雀归巢,反衬出游子漂泊无依的处境;而“冷露无声湿桂花”,则不仅描绘了秋夜的寒凉,更暗含了时光流逝的伤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当天下人都在仰望同一轮明月时,诗人却发出了这样的叩问。这个“落”字用得极妙,它让无形的秋思有了重量和方向,仿佛漫天月光都在为漂泊的思绪寻找归宿。 王建作为新乐府运动的代表诗人,擅长用质朴的语言表现深沉的情感。这首诗虽写个人秋思,却映照出战乱后整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人们在月圆之夜对团圆的渴望、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都凝聚在了这轮明月之中。这种情感跨越千年,至今仍在每一个中秋之夜轻轻拨动我们的心弦。 当我们仰望明月,是否也会想起远方的亲人,心中涌起那份淡淡的秋思呢?《十五夜望月》不仅是一首描绘中秋月夜的诗,更是一份承载着深沉秋思的文化遗产。它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让我们一同珍惜这份文化遗产,传承这份对团圆的渴望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吧! #十五夜望月 #王建 #古诗词 #古诗词欣赏#诗词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