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冬4天前
俞敏洪亲自带队,这本骑行笔记让我重新理解了“在路上”。 书名:《老俞的行走》 作者:俞敏洪 用脚步丈量世界,用呼吸感受天地。 先说说“老俞”是谁? 很多人只记得他是新东方创始人,是“教育大佬”,却忘了他骨子里是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文人。60+的他,关掉PPT,离开会议室,一脚油门踩下去,把余生“浪费”在高山、河谷、沙漠与星空之间。这本书,就是他160天、1.2万公里自驾的“出走日记”。 翻开书页就像坐进老俞的副驾。 从南疆沙漠到川滇秘境,从海南椰林到青藏高原,甚至东南亚的热带风情…这位新东方大佬褪去西装,穿上骑行服带着读者穿越山河。书中每张照片都是壁纸级美景,但更打动人的是那些手写体随笔——在青海湖边看星空时他写:“所谓成功,不过是能自由选择看世界的角度” 这本书绝不仅是旅行攻略,更是四次升华之旅 。 【身心疗愈】看老俞在海南环岛骑行,如何把创业压力融化在海风里 【文化寻根】他跟当地牧民同吃住,挖掘出丝绸之路上最动人的商业智慧 【自然朝圣】穿越独库公路时,他对天地的敬畏让人热泪盈眶 【自我发现】“53岁这年,我真正学会了用车轮丈量人生半径” 没有景点打卡,没有“成功学”,只有老俞和方向盘,对话往事、对话死亡、对话时代。每一页都像把车窗摇下,风沙扑面而来——读完嗓子眼儿是沙的,心里却透亮。 金句密集到想全文摘抄: 人生最如意处应该是进退自如,进,能够和光同尘;退,能够笑傲江湖。 经过了弯路的考验,以后再弯的路也是坦途。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对于弯路的态度,决定了我们人生的走向,是悲是喜,不是一种现实,而是一种选择。 只有心灵飞扬,肉体才会自由。 现在终于懂为什么说“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了!这本书就像按下了生活暂停键,让我隔着纸张都能闻到自由的风。 #俞敏洪的书单 #行走治愈系 #骑行日记 #自我成长书单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每天被工作和带娃的繁琐事事困绕着,真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是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得收起自己那些奢望的计划。直到看到了这本《在路上:老俞的行走》! 这本书是俞敏洪老师近年自驾南疆、川滇、青海、海南等地的旅行笔记,记录着俞老师在旅途中所见、所闻、所感。 在左公文华苑看左宗棠栽的那颗百年老树,摸着粗糙的树皮,不由得想起了拥有爱国情怀需要在风沙之地栽种上树子,需要付以实际行动。 在罗布泊中,或许一些人看到它的荒漠与无一是处,然而在俞老师的文笔下,我们看到了能让农作物茁壮成长的化肥。 在甲居藏寨,观看少女成人礼表演和青年歌手一起歌唱。在民居品尝当地的美食,在阳光下生活出一种慵懒感。 …… 这些惬意的画面无不让我们生活在城市久了的人向往啊! 书中更有很多治愈我们心灵的句子,比如: 年轻的时候总觉得成功就是把生意做大,到了60岁才明白,人生的刻度从来不是用财富衡量的。 把过往的烦恼扔出三千里,把未来的担忧掐灭在烟灰缸里,张开双臂迎接现实,坦然接受这一切拥抱触不可及的今天。 给一点阳光就灿烂,给一点雨露就花开。 …… 书中还有这些地方的旅游攻略,如有想要去该地方旅行的人,方可参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我们不能两者都做到,那我们总要让自己的心灵得以洗礼吧!#好书分享 #在路上:老俞的行#读书成长 #书籍分享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在岁月中远行 #俞敏洪 #读书 #旅行 自2020年疫情初起,俞敏洪老师的文字便成为我精神世界的一盏明灯。从《我的2022》开始,我几乎读遍了他的著作。最打动我的,是他面对人生起伏(从高考失利、创业艰辛到“双减”重创后重新启航)时那份坦荡与坚韧。他教会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唯有“笃定前行”才是应对之道。而这笃定的力量,很大一部分便来源于他反复强调的:阅读与行走。 《在岁月中远行》“为什么行走于大地”这一章,他就写到了:我们热爱生命的最好方法便是“亲近”——亲近人,亲近自然,亲近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包括动植物),并在其中汲取知识。这种“行走”远非简单的观光,而是对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的深度体察,是对生命认知的深化。他书中那句自序结尾的寄语:“愿现在手捧此书的你,能永远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诚恳地面对自己,大度地面对困苦和艰难,时常阅读,时常行走山川,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正是他面对世界独特姿态的宣言:以“行走”作为自我疗愈与精神自救的良方。 这种“行走”哲学深深影响了我,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我非常认同俞老师的观点,他说:在带孩子旅行这件事上,他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旅行的意义不在于追求美食,而在于让孩子亲身感受不同地方的人文历史与风土人情。从孩子小学开始,俞老师每年都会安排两次以上的家庭旅行。在旅途中,他会主动向孩子们讲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这样的旅行方式,让俞老师的两个孩子逐渐对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开始主动阅读历史书籍、观看纪录片,而不是沉迷于游戏或低质量的电视剧。 当然,像俞敏洪老师那样频繁远行,对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可能不太现实。但我们依然可以借鉴他的教育理念,比如,阅读是最低成本的旅行。不能身体行走的时候我们可以带孩子尽可能地阅读,这些年,我不仅坚持自己每天读书,也注重培养儿子的阅读习惯。从一年级开始,我就鼓励儿子独立阅读,现在他已经能自主选择好书,甚至会在电脑上搜索纪录片和英文电影观看。今年暑假,我让他尝试写读书笔记,相信这种积累对他未来的学习会有深远影响。 书中更深刻的启示在于为人父母之道。俞老师指出,父母首先要教会孩子的是“与人相处”,培养“帮助别人的善良和同情心”,这关乎孩子一生的立足根基。尤为触动我的是他强调的“平和表达”,这正是许多中国父母容易缺失的。
00:00 / 05: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3: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9: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