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1
00:00 / 03: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欣赏古诗。这首山水诗是翁卷的代表作之一。全诗用简净的笔墨绘秋野之景,以细腻的观察和独特的视角,在寻常山水间捕捉刹那的诗意,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洞察与悠然心境。 诗的意思:无边秋色笼罩晴朗的水湾,寒意悄然弥漫,远近高低的山峦层叠起伏,绵至天边。闲来登上山顶,本想观赏山下的湖水,却忽见水底倒映着青山,如诗如画。 这首七绝以白描手法勾勒秋色山水的层次感:首句“冷晴湾”用触觉化的“冷”激活秋意,次句以“无数峰峦”拉开空间纵深感。后两句借“看野水”的随意举动,突然发现水底青山的倒影,将实景与虚景巧妙叠合。末句“忽于水底见青山”是全诗的点晴之笔,在不经意间于水底发现青山倒影的描写十分精妙,令人称道。“忽”字捕捉到瞬间的惊喜与顿悟,“见”打破空间界限,使天地、山水在倒影中浑然一体,既有视觉的新鲜感,又暗含“物我相照”的哲学理趣。 全诗用白描绘秋野之美,却于平淡中见机趣:前两句铺陈秋色峰峦,营造静谧悠远的意境,后两句以“闲看”“忽见”的动作转折,在动态中凸显自然的妙趣与诗人的闲心。诗人通过“冷”与“晴”、“远”与“近”、“山”与“水”的对照,构建富有张力意境,既展现了山水的客观之美,也传递出诗人在自然中寻得心灵共鸣。 #每日古诗词 #灿烂的中华文化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9
诗词录:《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赏析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你知道吗?晚唐诗人杜牧仅用28个字,就为江南秋色写下永恒的请柬。 当我们在课本里读到“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时,可曾想过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回到公元834年的深秋,杜牧在洛阳任监察御史时,提笔写下这首寄给扬州旧友韩绰的诗。这位曾纵情扬州诗酒的才子,此刻北望江南,用文字将地理上的扬州升华为精神故乡的诗意乌托邦。 首句“青山隐隐水迢迢”中叠词“隐隐”与“迢迢”,如水墨画卷般展开:远山在天际若隐若现,春江在大地蜿蜒流淌。北国诗人用千里目光勾勒出江南的朦胧之美,这不仅是空间距离的丈量,更是记忆深处的温柔凝望。 “秋尽江南草未凋”颠覆了常规认知。当北方草木凋零时,江南却依然绿意盎然。这既是真实物候的写照,更是思念滤镜下的美化。在杜牧心中,扬州的秋天永远停留在最温柔的瞬间,如同被施了时光凝固的魔法。 第三句“二十四桥明月夜”,将扬州典故淬炼成永恒意象。这座承载着盛唐繁华的石桥,在月光浸染下倒映着整个时代的风流。杜牧巧妙融合传说与现实,让箫声在青山绿水间飘荡千年。 末句“玉人何处教吹箫”以问句收束全篇。“玉人”既可指风流倜傥的韩判官,也可喻扬州佳人。“教吹箫”既写当地风俗,又暗用弄玉吹箫的仙话。开放式结尾让余韵随箫声飘荡,仿佛能看见月光下桥边伫立的身影。 这首诗的精妙在于记忆的炼金术。杜牧摒弃直白抒情,通过青山绿水、明月箫声的意象组合,将现实的扬州升华为诗意的乌托邦。28字中蕴含空间位移(洛阳到扬州)、时间错位(深秋到春意)、虚实转换(现实记忆)三重维度。 当杜牧在逐渐倾颓的晚唐写下“二十四桥明月夜”,他守护的不仅是个人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风流印记。这种用美好记忆对抗现实困顿的写法,开创了中国怀旧诗学的经典范式。 如今,我们重读这首诗,依然能听见穿越千年的箫声。下次当你漫步现代扬州二十四桥景区,不妨在月夜驻足,感受杜牧诗中那个永远草木葱茏、箫声悠扬的江南。这或许就是伟大诗篇的魔力,让我们在文字里找到永恒的精神原乡。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古诗词 #古诗词欣赏 #诗词
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欣赏古诗。这是寇准被贬谪时写的组诗四首中的第三首(秋)。这首写景抒情绝句,题写在黄河边一座亭子的壁上,诗中以秋天的河畔景色,抒发独倚高槛时的愁绪与怅惆。 诗意:宽阔的黄河,只有不多的几条船在航行,眼前是波浪滚滚,一派渺茫。我独自登上河边的亭子,斜靠着栏杆,愁绪像河水源源不断。那河边、远处,萧瑟秋风中,有片稀疏的树林,林后是耸立的高山,一半沐浴着西斜的阳光。 诗的前两句通过“阔”“渺茫”“樯稀”等词,描绘出黄河的恢宏与寂寥。河面宽阔,船只稀少,烟波浩渺,给人一种空旷、渺茫的感觉,自然让诗人生发“思何长”的感慨。后两句则聚焦于远处的秋山,夕阳斜照,半山沐浴在余晖中,画面宁静而壮美,与前两句的寂寥意境形成对比,营造出深沉的意境。 诗人虽未直接言愁,但“思何长”“萧萧”等词透露出诗人的忧思。被贬谪的经历使他心中充满惆怅,然而,作为刚毅的政治家,他并未沉溺于哀怨,而是注意力转向自然,以景抒怀,一洗悲酸之态,这种情感上的挣扎与克制,体现了一代名相复杂而坚韧的内心世界。 诗以景衬情,通过黄河的壮阔、秋山的北美,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壮志未酬的感慨。全诗没有直言贬谪之苦,却通过景物描写与情感暗示,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心境,体现了宋诗含蓄委婉的特点。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展现了寇准在困境中坚守自我、寄情山水的豁达胸怀。 #每天古诗词 #扬我中华文化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