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4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9
00:00 / 03: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9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471
早服记1年前
评论区提问:【男朝袍腰间的口袋是啥?】 答:其实不是口袋,就是一块布。在《大清会典》中,它的名字叫“衽”。它指代的是「汉服冕服」中的“蔽膝”。因为它是“蔽膝”的浓缩遗制,所以又叫“蔽膝”、“巿(fú)”、“芾(fú)”、“绂(fú)”、“袚(fú)”、“韠(fú)”、“韨(fú)”、“帗(fú)”、“襜(chān)”、“跪襜”、“袡(rán)”、“巨巾”。 【这些fú字的关系】 “巿”字废而造“韨”字。 “韨”字废而造“绂”字。 “韨”字从“韦”,表示是熟皮革所制。 “绂”字从“糸”,表示是丝织物所制。 巿、韨、绂都读fú。 【巿(fú)】 “巿”,字形由“一”与“巾”组成。 “一”是系在方巾上的一根丝或皮革的带子。 “巾”表示一块方巾。甲骨文的“巾”就像一块遮盖大腿至膝部的遮羞布,前后巾的作用是保护人体免受伤害,这也是服装的雏形。 《说文解字》:“韠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巿以象之。”说明“巿”是个象形字,是遮蔽在胸腹前面的服饰。人类最早用树叶或兽皮围在腹下膝前,既可以遮挡下体,又可以御寒防污。 “巿”类似于今天的围裙,形状稍窄,遮盖大腿到膝部,并且不直接系到腰上,而是拴到大带上作为一种装饰。后来发展为权贵朝觐或祭祀时的一种护膝礼服:蔽膝。 【蔽膝】 蔽膝起源于一种非常古老的服饰“巿”。原始人以渔猎为生,常用树叶、树皮、兽皮挡在身前遮蔽下体,这一条遮羞之物就是巿。 后来服制逐渐完备,上衣下裳已能将身体很好地遮蔽,但仍然在祭祀的礼服、官服的身前位置,将蔽膝用长带束于腰间,遮蔽大腿到膝盖,蔽膝的材质、颜色、纹样,成为象征地位、区别尊卑的标志。 蔽膝体现了对上古服制的承继,“后王易之以布帛而犹存其蔽前者,重古道不忘本”。 而且在跪拜时能作为垫子使用,所以蔽膝又叫跪襜。襜就是围裙。 再后来,蔽膝又演化成一种衣服装饰,一般的民间服饰也有了蔽膝,成为汉服一种比较流行的装饰。 前人对蔽膝的研究集中在名称辨异、形制功用、礼仪制度等。 【致谢】 张薇老师 @国风小薇 7月14日现场拍摄 ●国内著名古董服饰藏家 ●天雅古玩城 隐尘居织绣空间主理人 ●北京市朝阳区袍褂非遗传承人 ●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 此视频语速较快、讲解较少的是:严勇老师 故宫博物院 研究馆员 | 宫廷历史部主任 | 学术委员会委员 #吹爆美好目的地 #发现中国之旅 #人文星闪耀计划 #艺术在抖音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1
00:00 / 03: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3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03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42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