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红楼梦》的创作宗旨 鲁迅先生说过:“《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留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由于《红楼梦》包罗万象,而读者也是形形色色,所以把《红楼梦》读出什么样的内涵可以说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红楼梦》”。但是这只能说明人心不同,所见自然有别,并不等于这一千个读者的所见都是等价的。当读者一旦失去了当代的时空条件与文化语境,他们所提出的解释也就容易显出“过度移情”或“过度诠释”,而失去对《红楼梦》本身的参考意义。 苏联学者科恩说过:“一知半解者读古代希腊悲剧,天真的以为古代希腊人的思想感受方式和我们完全一样,……可是专家们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古人回答的不是我们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专家通过精密分析原文、词源学和语义学来寻找理解这些问题的钥匙,这确实很重要”。就此而言,在探究《红楼梦》的创作宗旨是什么时,也应该要充分意识到它所回答的不是我们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若要了解它所要回答的是自己的问题,就不能只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因为在缺乏历史意识的扁平化思考之下,往往如同黑格尔所说:“人们总是很容易把我们所熟悉的东西加到古人身上去,改变了古人”。 作者所处的时空环境以及特殊的社会阶级与当今的读者有很大的不同。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所处的阶级所蕴含的精神风貌和内心想象,尤其是对人们的习惯与意识形态的影响,这才是用来判断《红楼梦》创作宗旨的主要依据。 首先整部小说主力着墨的都是富贵叙事,然而作者对富贵的态度却不是今天处于现代平等意识所以为的嘲讽和批判,而其实是渴慕与眷恋,以及失去之后的追悼与哀挽。 其次,全书开宗明义的石头神话中谈到的“富贵场、温柔乡”的享受意识,使得这部小说非但不是反对,更应该说是向往贵族阶层的,因此写出来的便不是革命分子与穷酸文人的思想事迹,意识形态,而是必须在公侯富贵之家才能培育出来的“情痴情种”。 所以《红楼梦》是一个事后的追忆文学。马尔库塞说到:“真正的乌托邦根植于对过去的记取中”,就其追忆文学的本质,已经决定了其所记取的不仅不可能是其所反对的,反倒更应该是其所信仰并热爱的,甚至在失落之后变得更加真切,鲜明而美好动人。#红楼梦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1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4: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7: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