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1: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3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7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72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4
欣赏唐诗。这首诗描写一个伤病退伍在还乡途中的军人,抒发同情与伤感。 诗意:有伤病的军人走了很长的路没住的没吃的,家乡万里之遥,长途跋涉尚未到达家乡。头发蓬乱地在古城墙下痛苦呻吟,不能忍受秋天的寒冷刺痛着自己的伤口。 诗人用集中描写、加倍渲染的手法,着重塑造人物的形象。首句写出“病军人”的三重不堪:“行多”已不免疲乏;加之“有病”痛不能行就越发难堪,便引出“住”意;然而又谈何容易,离军了即断了粮饷,“无粮”更是雪上加霜。短短七字,将其行住两难、进退无路的悲惨处境全盘托出,这就是“加倍”手法的妙用。第二句承上句“行”字,进一步写人物的处境,分为两层。“万里还乡”是病军人的目的和希望。狐死首丘,叶落归根,对于“病军人”是得愿死于乡里,但家乡万里,恐怕这点愿望也难以实现。“未到乡”三字充满难言的悲愤、哀怨,读来为之鼻酸。第三句刻画人物的外貌,鲜明突出,有如雕像被安置在适当的环境中。“蓬鬓”生动地再现出一个疲病冻饿、受尽磨难的人物形象。“哀吟”应是病饿或创伤发作的缘故。“病军人”负“金疮”,又适逢“秋气”,气候变坏,于是旧伤复发。第四句写出了三重“不堪”。此外还有一层未曾写出而读者不难意会的,就是“病军人”常恐自己死于道旁、弃骨他乡的绝望。这样一个“蓬鬓哀吟”的伤兵形象,作者巧妙地把他放在一个“古城”的背景下,其形容的憔悴、处境的孤凄,无异十倍加惨。 诗中通过加倍手法,有人物刻画,也有背景的烘托,把“病军人”饥、寒、病、疲、伤的苦难集中体现而难以复加。它客观上是对社会的控诉,也流露出诗人对笔下人物的深切同情。 #每日古诗词 #中华文化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6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7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0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2: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3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0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91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