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57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2
论语解惑 #记录自己#论语解读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诚信实为主,唯义是从,这就可以提高品德。喜欢一个人就希望他长寿,厌恶一个人就希望他马上死去;既希望他长寿,又希望他死去,这就是迷惑了。《诗经》说‘这确实对自己毫无好处,只是使人奇怪罢了。 南怀瑾先生说,子张提出这两个问题问孔子,孔子的答复说,使自己的人格升华,主要在心理修养。一为忠、一为信。朱子说:“主忠信,则本立。徙义,则日新。”说的是希望人们按照“忠信”“仁义”的原则去办事,日新又新;而不是感情用事,陷于迷惑之中而不自知。#忠信 在同一个人身上呈现出这种“既欲其生,又欲其死”的矛盾,是因为你在判断一个人时,只是以自己的情感为中心。你判决一个人的生死,根本不是取决于他对社会的价值,而是取决于你喜不喜欢。你高兴就让他活,你不高兴就让他死。他对你好,他就是好人;他对你不好,他就是坏人。当你以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为出发点,来决定自己对待他人的态度时,就远离了批判性思维,远离了公正和公允。如果这样,一个人就会陷入困惑,陷入哭闹,因为他没有原则,只是自私地考虑自己的喜好。#客观与主观
00:00 / 03: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3: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1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3: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注释】 ①子游:孔子的高足,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 【解读】 现代人对父母最常用的一句话是“老有所养”,并且认为做到这一点就是尽孝了。但在孔子看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只有养,而没有孝敬的心,就与养些犬马没有区别。若是真心孝事父母的话,就不应仅停留在养的表面上,对父母的孝应当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敬爱,这才符合孝道。 从孔子所处的时代至今,人们所谈的孝多半是讲能够赡养父母而已。所谓赡养,就是指子女在经济上为父母提供一些生活必需品和费用的行为。也就是说,做子女的多数认为应当对父母承担着一定的经济责任,应当在物质上对父母进行帮扶。但是,这种行为缺少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恭敬,因此并不能算作是真孝。孔子在提出这个观点后,论证极为简单,用一个类比而已——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句话是说,就算在家中养条狗或是养匹马都要把它们喂饱,对自己的父母若是只有表面上的养,和养些阿猫阿狗有什么区别呢?这一句话,有力地驳斥了“能养即孝”的观点。 孝敬父母,不但要承担着赡养父母的义务,还要充分的敬爱之心,“孝”的关键在于尽心尽力地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方面的需求,对于年迈的父母,更应悉心地照顾。如今的许多老人,虽然也是儿孙满堂,不愁吃喝穿用,可是儿女们常年在外东奔西跑的,不能陪在他们的身边,因此,他们渴望与儿女们团圆的心理十分强烈。此时,做儿女的就应多抽些时间去陪陪他们,而不是按月将赡养费打到父母亲的银行卡上。 父母辛辛苦苦将孩子教养成人,儿女们孝顺父母也是天经地义。不过,大家不管走到哪里,都应在心理想着父母、敬着父母。趁着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想想,尽量让自己的父母生活得开心一些,以免留下遗憾。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千万不要等到父母去世以后才知道尽孝,到那时一切都晚了。 孝顺父母要真心实意,如果只有物质奉养而无精神慰藉,则与喂饲犬马无异。一般地说,父母进入中年以后,体力和精力都不及从前了。所以,做子女的要多关心体贴父母,尽可能为父母分担家务劳动,自己料理好个人生活,不让父母操心,减轻父母的负担。同时,当子女的,还应该经常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嘘寒问暖。当父母生病时,更需要细心照料。父母遇到不称心的事,要体贴父母,热心地为他们分忧解愁。父母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后,理应得到子女更多的照顾。要在物质上给予充分的帮助,更要在精神上关心、体贴老人。#论语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