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合力抗击日本侵略者 霸王垴战役所在地——平遥唐河底村 #抗日战争纪念地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全面入侵我国,1938年3月,驻扎在晋东南的日军以108师团为主,纠集16、17、109师团以及酒井旅团各一部,共10余个联队、3万余兵力,对太行晋冀豫根据地发动了残酷的“九路围攻”,企图歼灭驻上党的八路军主力,驻守在祁县子洪口的是国民革命军第17路军169师和第8路军129师。 8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在沁县小东岭召开高级会议,建议169师不要死守子洪口要塞,可以撇开一条大道诱敌深入,利用太行山一带的有利地势,由8路军129师配合。子洪口位于白晋线上(祁县白圭至晋城线)。 169师驻防后,由师长武士敏、参谋长秦逸民、参谋处长蔡画以及无线电排组成前线作战指挥部,平遥唐河底霸王垴驻守一个加强排,田家庄驻守一个炮兵排。 为粉碎日军“九路围攻”,国民革命军第17路军169师师长、爱国名将武士敏将军的指挥下,在祁县子洪口至平遥唐河底、田家庄、麓台山一线积极备战。 平遥县唐河底霸王垴和田家庄驻守着两个排的兵力,七十多位勇士挖掘战壕,构筑工事,严阵以待。1938年4月12日,驻平遥、介休、汾阳日军向霸王垴阵地蜂拥而来,企图通过小路去增援祁县子洪口日军,但两天两夜过去了,敌人尽管动用飞机大炮对我霸王垴阵地进行了狂轰滥炸,但在169师勇士们的顽强阻击下,始终未能前进一步,后来日军从麦桔桔沟(唐河底村的一条沟名)包抄过来,169师的一个加强排才英勇牺牲。 战后,169师派人到达唐河底村,与当地村民一起安葬了血战到底的勇士们,至今的唐河底霸王垴还残留着当年的战壕遗迹。
00:00 / 05: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46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家乡的故事 畹町,历来是我国的一个通商口岸,特别是在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地缘政治原因,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纷纷逃往境外(缅甸),畹町劳力紧缺。为了确保口岸贸易正常顺利进行,畹町镇工委决定由畹町农场组建口岸搬运队,负责进出口货物的装卸及搬运工作。 一九六一年一月,农场搬运队正式成立,成立时有队员24人,都是身强力壮的青年职工,搬运队队长先后由盛恒朝、刘德清、黄仕健当任。 记得当时进出口的货物主要是食盐和大米,每贷重100公斤,从汽车上卸下后,再用人力肩扛到100米的仓库存放,每天的搬运量100吨左右,这项工作实属体力活,一般人是难以承受的,搬运队的同志们硬是咬紧牙关挺过来了。 搬运队的工作确实很苦,几乎没有星期天,他们吃住在工地,全队团结互助,建立了兄弟的情谊。曾任队长黄仕健回忆说:在搬运工作的三年间,组织上对我们的生活非常关心,他们也懂得从事那么重的搬运劳动,没有一定的生活保障是不行的,而当时正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时任畹町工委副书记兼农场党支书记的李银瑞指示,要千方百计确保搬运队的物质生活,因此当时搬运队的生活比一般其他单位职工的生活要好一些,每天饭能吃饱,还经常有肉吃。 当时大家的工资收入很少,队员每天月工资在26一29元不等。在当时的环境下大家没有更多的想法,只有一个信仰,那就是努力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只在奉献,没有索取,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竟没有一个人离队,一直坚持完成任务搬运队撤销。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搬运队于1964年三月撤销。 黄仕健老人最后说:回忆搬运队的历史,心绪难平,曾经与我们一道搬运的同志不少人已离我们而去,他们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脑海,他们所做的贡献和工作,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口述人黄仕健,福建人,男,1930年出生,解放前参加国民党兵,解放后经教育学习培训,1949年12月参加新中国革命工作,曾任队长、农场副场长、工会主席等)#文稿摘自畹町 农场管委宣,不妥之处请纠正 #那个年代的回忆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