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创作灵感 湖北"三资三化"爆火:荒地变3亿现金?关键要看这笔钱花在哪 最近湖北提出的"国有资源资产化、国有资产证券化、国有资金杠杆化"火了,有人说这是把荒地变现金的魔法,也有人担心藏着看不见的风险。先明确:这不是传言,而是湖北省2025年正式印发的改革方案核心内容,目标是激活沉睡的国有"三资"——但所有人最关心的,从来不是"能不能变出钱",而是"变来的钱能不能用对地方"。 先搞懂最关键的资产化到底是什么。就像大家说的,村里一块闲置荒地,以前只是"看得见摸不着"的资源,通过专业评估确权后标出5亿价值,这就完成了从资源到资产的跨越。把这5亿资产注入城投公司,报表上就多了5亿土地储备,凭这个就能从银行贷出3亿现金——这波操作让"死资源"变成了"活资金",正是资产化的典型路径。但恰恰在"评估多少""贷来的钱投去哪"这些关键环节,一旦不透明,就可能埋下腐败的种子。 这种改革对国家和普通人的影响,藏着两面性,而透明度正是平衡的关键。 对国家而言,这是场"资产唤醒运动",但也是对监管的大考。湖北明确要盘活矿产、土地、数据等六类资源,以及股权、特许经营权等五类资产。就像四川巴中把零散集体土地交给国有平台整合入市,39亩地就让村集体多赚360万,还带动了产业发展;泉州通过人大"全闭环"监督,推动古城2844宗国有资产整合改造,实实在在为文旅发展赋能 。这些成功案例的核心,都是"账本公开、去向明确"。但反过来看,中央纪委监委网站披露的案例更值得警惕:有的干部盲目上马项目导致资产长期闲置,有的在处置资产时违规操作、利益输送,更有甚者对露天堆放的物资不管不顾,直到全部丢失都无人问津 。这些教训都在说:没有透明的监督,"唤醒资产"很可能变成"鲸吞资产"。 对普通人来说,机遇和风险的边界,就藏在"公开栏"里。好的一面是,闲置资源盘活后能带动就业,但要警惕三个"不透明的坑":一是评估不透明可能导致利益受损,要是5亿的地实际只值3亿,杠杆撬动的就不是发展而是泡沫;二是去向不透明可能偏离民生,要是本应用于学校、医院的资金,悄悄流向了政绩工程,普通人就成了"被架空的受益者";对我们来说,既要看懂这波改革带来的发展机会,更要盯紧资源变现后的每一笔收益——是不是用在了孩子的学校、老人的医院、家门口的马路?毕竟,荒地变现金从来不是终点,让每一分现金都变成看得见的民生改善,才是这场改革最该有的样子。而这一切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13: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4: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66
00:00 / 03: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8: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