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场町纪念公园位于中国台湾台北市万华区,南临新店溪,北接青年公园。原址为日据时期台北练兵场兼机场(称“台北南机场”)所属行政区马场町,区域涵盖今青年公园及南机场国宅一带。该地白色恐怖时期被作为处决政治犯的刑场,1950年6月10日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人在此被枪决,其中朱枫烈士身中七弹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慷慨就义 1950年1月30日林正亨在此就义,成为“刑死马场町的第一个台湾人”1998年台北市启动设立白色恐怖纪念公园计划,2000年8月落成并由市长马英九定名 2015年公园重修落成,纪念碑刻有吴石、朱枫、聂曦、陈宝仓烈士名号。公园核心景观为刑场遗留的土丘,由历年处决积血掩埋形成,现公园转型为市民休闲场所,设有自行车道及观景设施。 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自1993年起连年在此举办白色恐怖政治受难者追思慰灵大会。2024年10月26日举办的追思慰灵大会以“珍惜和平守护民主 两岸同心 振兴中华”为主题,近四百名受难者家属及各界代表参加,包含默哀、献花、诗文朗诵及《安息歌》《青春战斗曲》演唱等环节,与会者在刻有“人民忠魂”的纪念丘前献花 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总会长周弘奇呼吁台当局放弃对抗路线,政治受难人代表赵英魁强调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性,台湾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理事长孙志全表示唯有和平统一台湾才有希望。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发来祭文呼吁反对“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热门 #我要上热门🔥 #沉默的荣耀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8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2:08: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0
  马场町,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四烈士牺牲于此。这个位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万华区的地方,承载着从日治时期的军事训练场到白色恐怖时期刑场,再到今日纪念公园的复杂历史。其历史变迁如下:   日治时期:1922年,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废除旧街庄名,将台北市市区西南方的加蚋仔东部及崁顶辖区划入,设立马场町。因町内设有练兵场,是士兵操练与骑马的场所而得名。后来,营区可供飞机起降使用,1930年代扩建为台北南飞行场,又称台北南机场。   战后至20世纪末:1945年,台湾光复后,马场町划入古亭区,1990年台北行政区重划,又改入万华区。1949年,马场町及其南机场由国防部接管,部分土地改建为眷村,后多改建为国宅。1954年,约23甲地与台北乡村俱乐部合作成立台北高尔夫球俱乐部,1974年由台北市政府接管。1950年代,马场町堤防外河滩地成为台湾白色恐怖时期的刑场,许多政治犯在此被枪决,包括国民政府第一位台湾行政长官陈仪等。1954年,马场町刑场停止使用。1980年代,这里成为军方管理的跑马场,但未对民众开放。   21世纪初至今:1998年,台北市决定在此设立“白色恐怖纪念公园”,2000年,公园落成,时任台北市市长马英九定名马场町纪念公园。公园内保留了当年行刑留下的土丘,土丘被石墩和链条围起,四周是平整的石板和草坪,广场中央有大理石纪念碑,镌刻着对当年牺牲者的追思。如今,这里已成为市民休闲散步的地方,也是人们了解历史、凭吊先烈的场所。   如今的马场町纪念公园已不复当年的肃杀氛围,成为了台北市民日常休憩的好去处。你可以看到人们在这里骑单车、散步、溜狗,欣赏新店溪的河岸风光和夕阳。   公园内最核心的纪念元素是那座保存下来的土丘,它周围设有石墩和链条。土丘前立有大理石纪念碑,上面的碑文写道:“一九五0年代为追求社会正义及政治改革之热血志士,在戒严时期被逮捕,并在这马场町土丘一带枪决死亡。现为追思死者并纪念这历史事迹,特为保存马场町土丘,追悼千万个在台湾牺牲的英魂,并供后来者凭吊及瞻仰。”   此外,公园还设有河滨自行车道、停车场以及连接青年公园的人行天桥等便利设施。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97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61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5: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1950年的台北马场町刑场,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因"通共"罪名被处决。这位潜伏在台湾的"密使一号"牺牲时,不会知道他的家人将为此承受三十余年的离散之苦。而他的妻子王碧奎,用余生诠释了什么叫不离不弃的守望。 革命背后的坚强后盾 在吴石从事地下工作期间,王碧奎默默承担起家庭重担。1949年吴石奉命赴台继续潜伏,特意带上年幼的次女吴学成和幼子吴健成,以此打消当局疑虑。这个决定让一家人天各一方——长子吴韶成与长女吴兰成留在大陆,而王碧奎带着两个幼子随行赴台。 苦难岁月的坚守 吴石牺牲后,王碧奎因帮助他人办理出境证受牵连入狱。在狱中,她与丈夫有过一次短暂相遇。吴石悄悄对她说:"我今天加餐了,别担心。"这句善意的谎言,成为夫妻最后的对话。 出狱后,王碧奎面对的是一片狼藉:十六岁的吴学成和七岁的吴健成已被赶出家门,靠吴石旧部接济度日。她坚强地挑起抚养重任,在台湾艰难求生。 三十一年的等待 在大陆的吴韶成始终没有放弃为父亲正名。1973年,经周恩来、叶剑英上报毛泽东,吴石被迫认为革命烈士。这个消息让离散的家人看到了团聚的希望。 1981年,在各方努力下,一家五口终于在洛杉矶机场重逢。31年的离别,让这次相聚格外珍贵。白发苍苍的王碧奎看着分散在大陆、台湾、美国三地的四个孩子,泪水止不住地流淌。已是河南省冶金厅总经济师的吴韶成,在母亲面前长跪不起。 最后的理解与和解 团聚当晚,王碧奎做了一桌福建菜,都是吴石生前最爱吃的。席间,孩子们难免对父亲的抉择产生讨论。王碧奎却坚定地说:"你们父亲没做错。"这句话,为多年的苦难画上了句号。 1993年王碧奎在洛杉矶去世后,子女们将父母骨灰合葬于北京香山福田公墓。墓碑上刻着:"吴石将军、王碧奎夫人之墓",碑文记载着吴石"致力于全国解放及统一大业,功垂千秋"的事迹。 忠魂终得安宁 吴石在赴台前,曾巧妙保留下298箱绝密军事档案,为新中国立下大功。而在台北马场町牺牲时,他留下的二十美元,成为给长子最后的父爱。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7
00:00 / 05: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