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7: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3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6: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
00:00 / 03: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5: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7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
00:00 / 04: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3: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8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71
藏传佛教五大宗派! 藏传佛教,五大宗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和格鲁派。 一、宁玛派:古老传承的守护者 宁玛派,意为“古旧”,是藏传佛教中最古老的宗派,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8世纪。这一宗派的创立与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士密切相关,他被认为是宁玛派的奠基者。宁玛派重视密咒的传承和修行,坚守古老的教义和实践,注重个人的修行和体悟。宁玛派的修行法门以“大圆满法”为核心,该法主张“体性本净,自性顿成,大悲周遍”。修习的关键在于消业净习,即可契证本性,圆满佛事。宁玛派僧侣们常佩戴红色僧帽,因此也被称为“红教”。 二、萨迦派:学术与实修的并重 萨迦派,藏语意为“灰白土”,因主寺萨迦寺建寺所在地呈灰白色而得名。该派于11世纪由昆氏家族创立,注重文献学习和教理研究,同时强调学术研究和实修并重。其教义结合了显宗和密宗教义,形成了独特的修行体系。这一宗派在历史上曾有过强大的政治势力,如著名的“萨迦五祖”时期。萨迦派的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金刚手等诸佛的本尊像,故又称“花教”。 三、噶举派:实修与传承的典范 噶举派,意为“教授传承”,是藏传佛教中重视口耳相传教义的宗派。这一宗派起源于11世纪,由玛尔巴·罗祖和其弟子米拉日巴传承。噶举派强调禅定和密法修持,重视上师传承和口传心授。在修行方法上,噶举派注重实修,通过坐禅、念咒等方式,努力实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噶举派以“大手印”为主要修行法,强调内心的觉醒和智慧的开启。噶举派僧人按印度教的传统穿白色僧衣,故又被称为“白教”。 四、噶当派:显密并修的践行者 噶当派,意为“佛的言教”,创建于11世纪,由古格时期从印度迎请过来的著名佛教大师阿底峡奠基。这一宗派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显后密,注重佛的教诲对凡人接受佛教道理的指导作用。噶当派还注重修持规范化,对藏传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响。然而,随着格鲁派的兴起,原属噶当派的寺院逐渐转为格鲁派,噶当派在藏区逐渐隐灭。 五、 格鲁派:戒律与学问的并重 格鲁派,藏语意为“善律”,是藏传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教派,由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大师于14世纪创立。这一宗派强调戒律和出家生活,注重学问和修持的结合。宗喀巴大师对佛教教义进行系统化整理,提倡严守戒律,积极推进西藏佛教改革。格鲁派在修行上采取“止观双运”的修行方法,止观兼重,强调先显后密的修习次第和显密兼修。格鲁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
00:00 / 03: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60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西游记觉悟。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沙僧、猪八戒和孙悟空分别被称为悟净、悟能、悟空,这些名字象征着求佛问道的三个层次。悟,意味着感悟、领悟、觉悟,它本身就代表了修炼和修心的过程。林清玄通过拆字法解释“悟”为“独对我心”。 悟净,意味着认识到要远离污浊,寻求心灵的净土;这是修行的初级阶段,主要目标是获得一颗清净的心。佛教有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代表了求佛问道的第一重境界。 悟能,指的是通过修行,开始获得一定的能量和能力;同时也指守戒,猪八戒(猪悟能)需要遵守五戒三修。守戒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佛法的实践寓于持戒之中,守戒即是悟能。只有守戒,才能消除贪欲,获得智慧。这代表了求佛问道的第二重境界。 悟空,无疑是最高的境界。佛家讲空,道家讲无,若能悟到空的境界,即是放下执着,回归本真。“悟空”即是“悟道”,“悟道”便是“悟空”;“空”即是“道”,“道”即是“空”。“悟”是一个过程,而“空”则是一种结果。 《西游记》以玄奘取经的真实故事为蓝本,描述了皈依修行、悟道成佛的全过程。三位徒弟显然是佛法的象征性形象;“悟空”暗示着皈依佛,“悟能”暗示着皈依法,“悟净”暗示着皈依僧。 师徒四人可以看作是一个人性格的多面性,每个人内心都拥有与唐僧相同的认知,都具备成佛的潜力。每个人都像唐僧一样具有佛性,在人生的修行路上,应该像唐僧一样,以佛性为本,脚踏实地地前行。修行没有捷径,不能投机取巧;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最终获得真经。 #国学文化 #不一样的西游记 #西游记 #玄学 #情感
00:00 / 02: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3: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4: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8: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5
00:00 / 08: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4: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5: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这四句偈语是佛教核心教义的浓缩表达,揭示了生命与宇宙的终极真相。让我们逐层解析其深意: 诸行无常 "行"指一切身心现象与物质世界,包括思想、情感、自然变迁等。"无常"强调万物皆处于刹那生灭的流动中,如《阿含经》所言"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南怀瑾指出,连时间本身(如上午过去不可追)都在生灭中。 是生灭法 所有无常现象皆遵循"生-住-异-灭"的规律。例如念头前灭后生,花朵绽放凋零,本质都是因缘和合的暂时显现。这种生灭性被《大智度论》列为验证真理的三法印之一。 生灭灭已 通过观照生灭本质(如禅修观察心念),逐步超越对现象的执着。南怀瑾大师强调这不是断灭,而是"全体大用的显现",如同《金刚经》所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寂灭为乐 超越二元对立的涅槃境界,是破除我法二执后显现的本来面目。这种乐非世间相对之乐,而是《涅槃经》描述的"常乐我净"——如茶道中"顺势而为"的终极智慧。 修行路径上,可通过观心法门(觉察念头生灭)、念佛三昧或《楞严经》所述次第,从"生灭门"进入"真如门"。六祖慧能大师曾以"法身寂灭"解惑,指出色身虽苦而法性常乐。 这四句偈语最终指向佛教最高目标:在无常中证得永恒,在生灭中体认寂灭,恰如《心经》所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佛学禅理 #超越二元对立 #不二法门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00:00 / 04: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