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9
00:00 / 03: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郑说8月前
一尊青铜鼎引发的千年悬案 中国通史(10-100)#司母戊鼎 #后母戊鼎 #妇好 #商朝 #甲骨文 1939年3月,一尊大鼎在河南安阳出土,该鼎呈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迄今世界上出土Z大、Z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这尊鼎刚出土时,郭沫若给它命名为“司母戊方鼎”,因为在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字。郭沫若认为,“司”即“祭祀”之意,“母戊”为商王武丁的配偶。“司母戊”就是“祭祀母亲戊”的意思。 另一学者罗振玉也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于是,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来,也出现在我们的中学历史课本上。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被发掘。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上出现了“后母辛”的铭文,与“司母戊”的铭文格式高度相似。考古学家们敏锐地注意到,“后”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与“司”字很相近。于是,便有多位学者提出,“司”字应作“后”字解释,因为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个字。所以这尊鼎应该叫“后母戊”,意思相当于“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 这一发现立即在学术界引发热议,围绕这件文物的命名之争,掀起了一场持续至今的学术论战。这场争论不仅牵动了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更折射出中国学术界在研究方法上的深刻变革。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倾向于将“司”重新释读为“后”。他们认为,在商代,“后”不仅指君主的配偶,更是一种尊贵的称号。将“司母戊”改为“后母戊”,不仅更符合商代的称谓制度,也与妇好墓的考古发现相互印证。 其实,这场命名之争的核心,在于古文字释读方法的革新。传统释读方法主要依赖字形比对和文献考证,而现代考古学则强调多重证据法的运用。学者们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系统研究,发现“后”字在商代具有特殊的政治含义,常用来指称王室的重要成员。而以“后”字开头的称谓多用于王室重器。这些发现使“后母戊”说逐渐获得学界认可。 2011年3月,这尊鼎移至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鼎前的标牌上写作“后母戊鼎”,而在其出土地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它的释名仍为“司母戊鼎”。 这场关于“司母戊”还是“后母戊”的争论,或许永远不会有一个让所有人信服的Z终答案。
00:00 / 03: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