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24: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7
00:00 / 1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5: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00:00 / 03: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乡土中国》|打开中国乡土社会的钥匙 远亲不如近邻,这是我父母从小经常跟我说的一句话,每次我回老家,父母都会教育我见到叔叔伯伯婶婶大娘爷爷奶奶一定要和他们热情的打招呼。 有时候回老家会发现物不是,人也非了,不得不感慨,社会时代发展的太快了,现在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还是很怀念乡土的农村生活。 今天在读这本《乡土中国》,这是一本社会学著作,收集的是在40年代后期,费老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的内容,它不仅是一把理解传统中国的钥匙,更是一面映照当代社会转型的镜子,所以被很多学者、教育者、实践者推崇。 如果把它当成一本社会学的书正儿八经去读,我觉得会很枯燥,但是如果把它当成了解人和文化的书就会比较有意思,里面可以找到很多我们乡土文化的源头,比如一个外地人可能在城市里更好融入社群,但是在乡村没有那么容易,你看书里写的: “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人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 “这些寄居于社会边缘上的人物并不能说已插入了这村落社群中,因为他们常常得不到普通公民的权利,他们不被视作自己人,不被人所信托,。乡土社会是个亲密的社会,这些人却是陌生人,来历不明,形迹可疑。 如果想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想要了解我们的乡土文化源头,可以尝试阅读。 #读书 #好书推荐#乡土中国 #费孝通#文脉里的中国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乡土中国》:解码传统中国社会的文化密码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虽是一本写于1947年的社会学著作,但其深邃的洞察与精辟的概念,至今仍是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底层逻辑的一把钥匙。它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通过一系列高度凝练的概念,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讼”、“长老统治”等,层层剖析了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秩序与价值观。全书的核心,在于揭示这片古老土地上,人们如何在一个“面对面”的熟人社会中生活、交往与组织 七、 现代的变迁与启示 费孝通在书中并未明言但已隐含的,是这种乡土社会模式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变迁。当人们开始离开土地,进入城市这个“陌生人社会”时,差序格局开始松动,礼治秩序逐渐让位于法治秩序,长老权威也随之衰落。 然而,《乡土中国》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揭示的这些文化密码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各种方式潜藏在现代中国人的行为逻辑中:我们依然重视“关系”、讲求“人情”、在家庭中保有强烈的责任感、在面对纠纷时可能首先想到“找熟人”而非“找律师”。理解“差序格局”,就能理解为何“公私分明”在中国实践中如此困难;理解“礼治”与“无讼”,就能理解中国法治建设所面临的文化深层挑战。 《乡土中国》以其简洁而有力的概念工具,为我们绘制了一幅传统中国社会的“文化地图”。它不仅仅是一本社会学著作,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够看清自身文化基因的来源与构成。在急速变迁的今天,重读《乡土中国》,能帮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从何处来,我们身上承载着怎样的文化积淀,以及我们在走向未来的路上,需要如何审慎地对待这份深厚的传统。它不仅是理解过去的钥匙,也是审视现在、展望未来的智慧源泉。
00:00 / 08: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