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霜降印象》拼音注音 zhī áng huáng yè zhuì,chái jì shòu xīn féi。 jìng cǎo fēng shuāng gǔ,xiàn chóng xīn xué guī。 深度解读 1. 背景与节气关联 这首诗紧扣霜降节气的物候特征与自然规律创作。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出现初霜,草木渐枯,动物们也进入越冬准备阶段,诗中四句皆围绕这一节气典型景象展开。 2. 意象解析与画面感 - “枝昂黄叶坠”:以“枝昂”写树枝虽承霜寒却依旧挺拔的姿态,“黄叶坠”点出霜降时节树叶经霜后飘落的典型秋景,一“昂”一“坠”,在动静对比中勾勒出节气里草木的坚韧与凋零。 - “豺祭兽心肥”:化用霜降“豺乃祭兽”的传统物候(古人观察到此时豺类会捕猎并陈列猎物,形似“祭祀”),“心肥”既指野兽经秋季觅食后体态丰腴,也暗含它们为越冬储备能量的生存本能,充满自然野趣。 - “敬草风霜骨”:将“风霜”比作草木的“骨”,以“敬”字赋予野草人格化情感——看似柔弱的草木,在霜寒中挺立的姿态,恰是其风骨的体现,暗含对自然生命力的敬佩。 - “羡虫馨穴归”:“馨穴”描绘出虫豸洞穴的温暖安宁,“羡”字直白流露诗人的情感:羡慕小虫能安然归穴避寒,暗含对霜降时节“归藏”之态的向往,也藏着对自然节律的顺应之心。 3. 情感与主旨 全诗无直白抒情,却以霜降时节的草木、走兽、昆虫为载体,既展现了节气的清冷与生机并存的特质,也寄寓着诗人对自然万物顺应时令、坚韧生存的观察与共情,字里行间满是对霜降节气的细腻感知与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霜降注意防寒保暖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21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八个节气,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由秋季向冬季的过渡,意味着即将进入冬天。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天气渐冷;“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冻则有霜,大地因冷冻或将会产生初霜的现象。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越来越频繁。 "霜降见霜, 米谷满仓"的农谚正反映出了劳动人民对这个节气的重视。霜降,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在秋收扫尾,即使耐寒的葱,也不能再长了,因为"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在南方,却是"三秋"大忙季节,单季杂交稻、晚稻才在收割,种早茬麦,栽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秸,耕翻整地。"满地秸秆拔个尽,来年少生虫和病"。收获以后的庄稼地,都要及时把秸秆、根茬收回来,因为那里潜藏着许多越冬虫卵和病菌。华北地区大白菜即将收获,将成为整个冬季的储备菜。 即有“从来银杏不负秋”,又有"霜叶红于二月花",来描写霜降前后,银杏树、枫树、白蜡、栾树等树木树叶在秋霜的抚慰下,开始漫山遍野、满庭院地变成红黄色,如火似锦,满树金黄、色彩斑斓。微风吹过,散落在地,满地绚烂;光影交错,恍若如梦。 关于霜降最早最美最有哲理的诗词是《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的象征是意境的整体象征。“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蒹葭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
00:00 / 0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