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5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29
00:00 / 0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6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7
寿海平2周前
七绝《咏残荷》 残茎擎露立寒塘,褪尽红衣骨未央。 莫谓西风催色老,玉珠敲叶谱玄章。 ……写于清秋。 这首七绝《咏残荷》以凝练笔触勾勒出秋日残荷的风骨,通过意象叠加与哲理升华,在传统题材中开拓出新颖的审美维度。以下从三个层面展开赏析: 一、意象建构的张力美 首句“残茎擎露立寒塘”以“擎”字破题,将衰败的物理形态转化为主动承托的生命姿态。残茎与寒塘构成垂直空间的对峙,霜露的清冷与茎秆的孤直形成质感碰撞。次句“褪尽红衣骨未央”延续此张力,“红衣”既指凋零的莲瓣,又暗喻繁华表象;“骨未央”三字以否定式肯定,揭示褪去浮华后本真的永恒性,与李清照“绿肥红瘦”的婉约不同,此处更见金石般的刚健。 二、时空对话的辩证美 第三句“莫谓西风催色老”突然插入劝诫性对话,将自然时序转化为哲学叩问。“西风”作为传统诗词中的毁灭符号在此被重新诠释——诗人以“莫谓”否定世俗对衰亡的单一认知,与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的翻案笔法异曲同工。尾句“玉珠敲叶谱玄章”实现从视觉到听觉的感知转换:雨滴敲打枯荷的物理声响,经由“玉珠”的晶莹意象与“玄章”的深渺隐喻,升华为天地书写的玄妙乐章。 三、生命哲学的超越美 全诗通过“残-褪-老-玄”的意象流变,完成从物质衰变到精神永存的升华。寒塘残茎如同褪去锦衣的修士,在西风摧折中显露出生命的本真质地。末句“谱玄章”既呼应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审美趣味,更推进至形而上的宇宙观照——衰败不再是终结,而是融入天地韵律的永恒循环。这种在残缺中见圆满、在寂灭中悟新生的境界,与道家“大音希声”的哲学深度契合。 此诗的精妙在于:既保持了七绝起承转合的经典结构,又在二十八字中构建出“物象-心象-道象”的层层跃升。当世俗目光停留于荷瓣飘零的表象时,诗人却从霜露浸润的茎秆、风雨叩击的叶脉中,聆听到生命最深邃的宇宙回响。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
00:00 / 03: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