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气在身体里流动”,到底是什么意思? 古人说“气在身体里流动”,到底是什么意思? 《黄帝内经》里有一段话, 讲的是: 五脏藏神,六腑运化, 而“气”就像一条看不见的河, 从内到外,贯穿全身。 古人观察到: 气在体内不是乱跑的, 它有“主干道”,也有“交汇点”—— 比如头、胸、腹、小腿, 都有气容易聚集或流通的区域。 他们还发现: 气往上走太多, 可能头晕、发热; 气往下不足, 可能手脚发凉、乏力。 所以他们说: 要懂得“气”的上下、内外、虚实, 才能理解身体的种种反应。 比如: 有人突然腹胀, 但按一按能缓解, 古人认为这是“气可移”, 容易调整; 但如果长期有“积”, 又不痛不痒, 反而更需耐心。 但请注意: 本内容仅为对《黄帝内经》中 古代哲学与身心节律的通俗解读; 不涉及任何医学操作、健康干预或穴位定位; 文中“气街”“标本”“毫针”“背腧”等词, 均为古籍中的象征性、文化性表述, 请勿联想具体位置、自行按压或尝试操作。 我们分享这些, 不是为了教你“调气治病”, 而是想说——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 你的头晕、腹胀、手脚凉, 可能和“气的流向”有关。 就像今天我们会说: “气往上冲就脸红”“气沉不下去就睡不着”—— 其实也是一种生活经验的延续。 你有没有过: 情绪一激动就头痛, 或者饭后腹胀走不动? 这可能就是“气”的节奏在说话。 评论区聊聊: 你最近的“气感”是上浮?还是下沉? 如果你喜欢这种 把古书读“活”的方式, 点赞关注, 下期我们继续—— 从老智慧里,读懂身体的流动感。 我是零一, 读点古书,多点觉察, 咱们下期见!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3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
00:00 / 09: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