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大C3天前
以前喜欢俞敏洪的这段理论,要像树一样活着,不能像草一样,被人踩过却被人无视,后来,尤其带了尖子班后,高三临近毕业,总会教育学生:你们是尖子生,以后能成为参天大树,但是,即使你们成功了,也不要去踩小草,因为有些人天赋所限,注定成不了大树。 感觉这些年自己也在一直改变,曾经办公桌的抽屉里,最初的“班主任兵法”。上面记录着:迟到一次,罚站四十分钟;作业未交,通知家长;成绩退步,课后加练……将企业里的考核,套用在这些十六七岁的少年身上。那时坚信:严师出高徒,规矩就是遵守的,所以班级量化评分总是一档。 回头望那时,自己像一名紧绷着面孔的监工,用目光丈量着他们与“标准答案”之间的距离。以为日益整齐的队列、日渐减少的违纪,便是“成长”的定义。 后来随着经历过的孩子越多,也或许是自己年龄的成长,慢慢意识到,那本引以为傲的“兵法”,记录的全是冰冷的条款,却从未写过,那都是活生生的、正在挣扎的“人”。 那本“班主任兵法”,后来被悄悄地扔掉了,那些条条框框,最终都被扔掉。但扔掉的不是一本兵法,而是一套坚硬而功利的外壳。 于是开始了笨拙的转变。开始学着“浪费”时间——听他们语无伦次地讲如何打游戏;开始学着在家访时,坐下来,喝一杯他们父母泡的茶,听那些关于孩子小时候的、看似与学习无关的趣事。 慢慢开始欣赏每个人的独一无二。教育的真谛,不是雕刻,而是唤醒;不是塑造,而是滋润。 如今,依然会为班级的纪律和成绩操心,但驱动我的,不再是对考核评比的焦虑,而是心底那份沉甸甸的、名为“爱”的责任。让我在严格要求时,多了一份将心比心的耐心;在指引方向时,多了一份静待花开的从容。 昨天偶尔听说,班里一众二中老师的孩子,李女儿,崔女儿等,商量着让老班给炖鱼吃,不知从何处听说老班会做吃的,还做的挺好吃[捂脸][捂脸]。而我的感觉却是:这群孩子们在我这里有了撒娇的感觉,确实把我当长辈了。 回望来路,才懂得,一个班主任的成长,并非走向完美操控,而是一颗包容的真心。从规则的彼岸,到爱的此岸。或许我才真正拥抱了我的每一个学生,也拥抱了教育最本真的温度。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8
00:00 / 04: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6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0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8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