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9: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13: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1
【第325集】#五石之瓠 #庄子 #传统文化 #道家智慧 #高中语文 《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是庄子借惠子与自己的对话,阐述“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哲学思想的寓言故事。 核心情节:惠子得到一个能容纳五石的大葫芦,因它太笨重无法盛水、剖成瓢又不够坚固,便认为其“无用”而砸毁;庄子则反驳,认为可将其系于腰间浮游于江湖,批评惠子不懂转换视角发掘事物的价值。 《五石之瓠》赏析 1. 寓言载体,以小见大 故事以“五石之瓠”这一具体事物为切入点,通过惠子“有用”的世俗判断(盛水、做瓢)与庄子“无用”的超越性视角(浮游江湖)的冲突,将抽象的价值判断哲学命题具象化,让深奥道理变得生动易懂。 2. 核心思想:“无用之用”的价值重构 庄子否定了世俗以“实用功能”(如装东西)定义“有用”的单一标准,提出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使用场景与视角。大葫芦在日常储物中“无用”,但在“浮游江湖”的精神追求中“有用”,暗含庄子对自由、超越世俗功利的人生境界的推崇。 3. 对话张力,凸显思辨 惠子代表务实的世俗思维,庄子代表浪漫的哲学思辨,两人的对话形成鲜明对比。惠子的“砸毁葫芦”象征对不符合世俗标准事物的否定,庄子的“浮游江湖”则展现突破局限、发掘事物潜在价值的智慧,让读者在辩论中体会两种思维的碰撞。 4. 隐喻意义:超越功利的生命态度 “五石之瓠”可视为对“看似无用的事物/人生选择”的隐喻——如精神追求、艺术创作等,虽不直接产生世俗功利价值,却能让人获得精神自由与心灵超越,这正是庄子“逍遥”思想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