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5
00:00 / 05: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3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30
00:00 / 18: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书缘2月前
#古诗词详解与研究#新诗#书法纵横谈#原创书法作品#国学文化 1307南宋张镃《新诗》一一一一一一一《书法纵横谈》(十)《书法的“书法味”》 (原创作品,心血熬成,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世人论书法,常言“书法味”,此三字看似简单,实则意味深厚,“书法味”不只是墨色浓淡、笔锋藏露之形迹,更指向一种超越技艺的生命律动与精神气象。若以形质为躯壳,则“书法味”乃其灵魂,是书者情感、学养、气质在尺素间的自然流淌,是千年文心在点画间的婉转低回。 “书法味”首在“书写性”。是心手双畅、笔随意转的挥酒。王羲之《兰亭序》,信手挥洒,增损无常,字字生动;颜真卿《祭侄稿》,悲愤交迸,顿挫纵横,顿觉忠义之气扑面。这些未经雕琢的“走尾”,使墨迹成为心灵的拓片。 “书法味”深植于文化土壤之中,是“金石气”与“书卷气”的交融。金石铭文历经风雨剥蚀,斑驳之中反增浑朴苍茫之致;文人翰墨则饱读诗书,笔下自有一段清雅渊深之气。此二者,一是造化之功,二赖学养之积,共同积累了书法的美学厚度。正如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非指笔法僵守,实谓其中蕴藏的文化精神与审美品格的延伸,书者要以毕生修为去体认、融汇。倘若剥离这文化之根,“味”便失其醇厚,沦为浅薄的视觉游戏。 “书法味”的至高境界,则在“逸格”之超然。它超越法度而不叛道,妙迹天成而非偶然。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笔势,怀素“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皆是由技入道、物我两忘的明证。此时之书,已非书写文字,而是以线条为音符,奏响生命与宇宙的和鸣。 但“书法味”终究是人之味。它是书者将全部生命体验沉淀于笔端,化作或刚劲、或飘逸、或古拙、或流美的线条之舞。追寻“书法味”,不仅是技法的锤炼,更是对一种即将消逝的生命情调与文化记忆的深情回望——那墨痕深处,跃动的是永不褪色的文化之魂。 #新诗
00:00 / 01: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4: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83
00:00 / 03: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42
00:00 / 03: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1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0
@清心@2周前
《岁岁重阳心》 空空老者(原创) 半世寒冰饮,满腔热血腾; 浅塘枯荷立,自有芳心存; 涓涓细流水,百川归海奔; 岁岁重阳日,未敢忘故人。 寒暖相济见风骨,重阳寄思忆故人——《岁岁重阳心》赏析 《岁岁重阳心》以凝练笔触串联半生况味与重阳怀思,意象间的碰撞与呼应,让情感既沉厚如古潭,又劲挺似枯荷,读来余韵悠长。 开篇“半世寒冰饮,满腔热血腾”,以“寒冰”喻半生所历的寒凉境遇,“饮”字将被动承受化为主动吞咽,更显沧桑;而“热血腾”则以滚烫的生命热忱与之对冲,一冷一热、一抑一扬,瞬间勾勒出历经风霜却初心未改的人物底色,为全诗奠定“外经寒而内怀热”的基调。 接着“浅塘枯荷立,自有芳心存”,是对这份初心最生动的具象化。“枯荷”本是秋冬衰败之景,但“立”字赋予其筋骨——纵使花叶凋零,枝干仍挺立于浅塘,不俯不折;这“立”的姿态,恰是“芳心存”的最好注脚,暗喻即便岁月磨损、境遇萧索,内心深处的澄澈与坚守始终未变,让“存”的抽象信念有了可触的画面支撑。 “涓涓细流水,百川归海奔”则将视角从个体心境拉向时光长河。“涓涓细流”是日常点滴的岁月痕迹,“百川归海”是时光汇聚的磅礴力量,“奔”字既写出细流汇聚的动态,更暗合半生岁月向“海”(即生命沉淀与故人记忆)奔涌的趋势,让前两联的个人心境,自然过渡到对时光与过往的回望。 最终以“岁岁重阳日,未敢忘故人”收束,将前文所有的风骨与沉思,落定于最朴素的怀故之情。重阳是登高忆旧的传统节点,“岁岁”二字拉长了思念的维度,“未敢忘”则带着敬畏与珍视,让半生的寒暖、内心的坚守,都有了最真挚的落点——那些曾同行的故人,早已融入“热血”与“芳心”,成为岁月无法磨灭的印记。 整首诗以“寒-热”“枯-存”“细-奔”的意象对比与递进,将个人境遇、精神坚守与重阳怀思熔于一炉,浅吟深味间,尽见岁月沉淀后的赤诚与深情。
00:00 / 03: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