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7: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
00:00 / 17: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5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9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6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江剑3周前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常借幽默寓言展开,或机智反驳,或讽刺时弊,趣味中藏着深致。 鲫鱼之死的故事里,快干死的鲫鱼求一升水救命,庄子却说要去吴越引西江水来,末了补一句“你不如直接去卖鱼干铺找我”——看似漫不经心的应答,藏着对“远水不解近渴”的反讽,也暗合着对现实中虚浮承诺的警醒。 曹商炫耀因替秦王治痔疮获百辆马车,庄子便道:“听说治痔疮的赏赐最丰,你怕不是把痔疮都舔遍了?”这般直白辛辣的讽刺,撕开了追名逐利者的虚伪,嬉笑间见出对世俗功利的蔑视。 “知鱼之乐”的辩难更成经典:惠施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反诘,一来一往的反问中,消解了认知的绝对界限,暗含“齐物”的智慧——万物本无绝对分别,心境与体察自能相通。 楚王欲聘庄子为相,他以“乌龟宁曳尾于泥中,不愿死后被供奉”作答,反问“难道死后尊荣胜过生前自在?”寥寥数语,道尽对自由的珍视,将世俗眼中的权势与生命本真的轻重,说得透彻分明。 这些故事借夸张、反问等笔法,既传递着“齐物论”的内核——万物平等、破除分别心,又尽显诙谐灵动的风格。 我读《庄子》,读出了超越表象的人生真谛:钱、权、欲的迷障之外,是对生命本真的叩问。更读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哲思——从草木鸟兽、昆虫鱼鳖中观照道理,恰如《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材木与散木的境遇,藏着“有用”与“无用”的辩证;会叫与不会叫的鸭子,映照着世俗评判的偏颇;披红挂彩的牛羊、供奉的千年龟与泥中嬉戏的小龟,对比出自由与束缚的分野;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是对认知局限的喻示;三季人与四季人、蝴蝶梦我与我梦蝴蝶,模糊了虚实的边界……而“子非鱼”的辩难,更是在趣味交锋中,让人体悟到万物相通的共情与对“自以为是”的消解。 这些看似细碎的意象,实则都是庄子借天地万物说透人生:不被外相裹挟,方能在纷繁中守得住本心与自由。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