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神韵再现!水木源清华美院学子妙笔绘唐诗 缘起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我很喜欢的一首唐诗。有关自然、宇宙、人生、情感的哲思以一种极其流光溢彩的语言蕴含在了这首唐诗中,我想如果把这些内容视觉化,一定有非常大的创作空间。我从2023年暑假开始构思《春江花月夜》绘本,2024年冬天断断续续改完了整本书。绘制的重点是表现诗中的意境,绘制的难点是如何将文字修辞转化为视觉修辞。 这36幅插画以唐诗《春江花月夜》中描绘的江边月景与哲思为表现对象,以数码板绘为表现技法,应用了水彩、岩彩、传统中国画中的视觉语言,以月、江、人、花为主要意象,描绘出江边月夜的幽美邈远、惝恍迷离,讲述了游子的离情别绪以及对月景产生的哲学思考。月圆月缺是时间的证明,是岁月流逝的象征和视觉符号,在浩渺的的岁月长河中,个体的悲欢离合显得无比渺小。 《春江花月夜》绘本中并没有一位具体的主人公,也没有设置连贯的剧情。而是用一句诗对应一幅插画,每幅画之间有意象与氛围的相似性,但又是相互独立的。画中的人物有江边弹琴的游子、也有窗前沉思的女子,有船上嬉戏的儿童,也有牵马踌蹰的老者,不同时空的人有着不同的身份、在做不同的事情,有着不同的喜怒哀乐,但都在望着同一个月亮。正如诗中所写“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在画面中,阴晴圆缺不同月相的很多个月亮被放在同一个画面里。有的是七个月亮散落在芳甸里,有的是六个月亮漂在水中,还有的是五个月亮化成了首饰,像钗和耳环一样戴在女子的头上和耳畔。不同月相的月亮组合在一起有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浪漫色彩。这个构思也是源于对这首诗的理解,月盈月亏是时间的视觉化符号,将不同月相的月亮摆放在同一画面,其实是在暗示时间的流逝,也就是说,既是在画某一个瞬间,也是在画某一段持续的时间、无数个瞬间。 诗句中的浪漫色彩转化到了画面中。在插图“不知乘月几人归”中,一个唐代装扮的人乘着巨大的纸鸢,飞过奔涌的江水、落英缤纷的芳甸,仿佛要飞到画面之外。在这幅画中,“乘着月光”具象为了“乘着纸鸢”,因为纸鸢和明月都有思念故乡的寓意。插图“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中运用了“同形异构”的创意方法,将水纹和女子的长发结合在一起。“白云一片去悠悠”,游子像一片云一样离开了家。“月照花林皆似霰”,月光下的花像雪片一样。“不知江月待何人”, #春江花月夜 #清华美院 #水木源画室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
00:00 / 14: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邱意扬1周前
邱意扬(11岁10个月)琵琶演奏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邱意扬编曲),指导教师:@邱夏琳 。 “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把思念之情寄予明月,在江上明月起时,思念之情终会寄予在远处的亲人。当清透明澈的江上一轮孤月静静地照耀着世界,在静谧的世界里,每个人的心里也许都会泛起一股不知从何而生的寂寞。江面在微风的吹拂下,在这个无比悠远的世界里,它显得格外清淡空灵,仿佛是一条在风吹之下轻轻浮动的、如水晶一般的丝绸带,静静地漂浮在这个世界里。摇指空灵而又悠远,像江上波涛粼粼的江水,又像高悬在漆黑的夜空中一轮皎洁的孤月,让人在感受这景象的同时又未免满心惆怅。………… 我喜欢琵琶,喜欢它如清泉一般的清澈的声音,喜欢它清高淡雅的音调。它就像一部承载着中国数千年音乐文化的史诗。现在,琵琶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却很少有人去注意它历史悠久的艺术内涵。从汉代的琵琶到现代的琵琶,它经历了无数的发展历程,每一个历程都是中华音乐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段段金戈铁马之声,在琵琶的声音里尽显无遗。它是中国音乐文化的承载者。琵琶的原型,来自古波斯国的弹拨乐器“乌德”,通过丝绸之路传至中原地区,在中国人富有创造力的改变下,它彻底的蜕变成了一种极富中国音乐文化特色中国民族乐器,成为了中国音乐文化皇冠之上的一颗耀辉的明珠。琵琶已经有了约两千年的历史,它承载着的意义是不可取代的。在琵琶的乐声里,千百余年的历史仿佛就在弹指一挥间。这部约两千年的史诗,在经历了如此长久的历史发展之后,终于脱胎换骨,由一种古波斯国的弹拨乐器变成了一种不可缺少,承载着长久历史文化的中国民族乐器。——邱意扬撰稿 #小琵琶演奏家 #小钢琴演奏家 #小小提琴演奏家 #小作曲家 #国乐古韵
00:00 / 09: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1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