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95
00:00 / 04: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3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06
《萨哈林旅行记》序幕 我们为什么要把《萨哈林旅行记》作为阅读季的开场?我有三个理由。 其一,这本书“早”,有文学史意义。它让我们看到非虚构写作最初的面貌:天真、朴素而不设机巧。契诃夫当然是高超的叙事者,却偏偏以最少的修饰记录真实——这种朴素,恰是沙俄语境下难能可贵的清醒。 其二,这本书“活”,能穿越周期。曾被奉为“心灵源泉”的许多读物已被时代淘汰,而《萨哈林旅行记》仍能持续提供精神滋养,因为它直面人祸,不以悲情粉饰苦难,不以理念遮蔽事实。 其三,文本之外,还有行动本身。罗兰·巴特说“作者已死”,纳博科夫强调“作家重于作品”。在这本书里,两者合一:作品是不朽的记录,远行则是扩充心量、砥砺精神的壮举,缺一不可。 理解此书,需先回到1890年的俄国。萨哈林(库页岛)彼时是流放犯人的极北之地。契诃夫从莫斯科出发,跋涉九千多公里,三个月到岛,又在岛上停留三个月,发放七千余张调查卡,收集人口、地理、气候与个案,归来经由海路见识繁华,再反观荒寒。这一切酿成《萨哈林旅行记》与《寄自西伯利亚》。 从写法上看,这是一部长篇调查报道。它以实地、深入、交叉的方式呈现被遮蔽的事实,其意图十分明确——减少人祸。择其要者,书中指向三点:其一,萨哈林流放地除了折磨人毫无意义;其二,岛上生活的本质与沙俄的大环境一致,皆为“厚颜无耻”;其三,官方管理荒诞失序。事实逼出结论:流放制度不应继续。 更重要的是,“调查报道”背后站立的是现代观念:相信且只相信事实。十九世纪的实证主义要求理论以证据为根基,而在俄国,这样的观念并不天然存在。契诃夫的先行之处,在于他以个人信誉作平台,用事实对抗虚妄。 这也牵出他对“苦难神话”的祛魅。面对层累不止的战争、专制与震荡,俄国精英曾以“苦难使命论”自我安慰——仿佛受苦自有崇高。契诃夫的回答简洁而决绝:苦难只是苦难,并无救赎的神秘光环;把不义合理化,只会延长不义。 综而言之,《萨哈林旅行记》值得作为开场书目:它以朴素对冲虚饰,以事实击退神话,以行动印证文字。读它,不只是走近一段历史,更是练习一种面向现实的姿态——在喧哗叙事之外,仍能坚持对事实与诚实的忠诚。
00:00 / 1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40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3: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6
00:00 / 03: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4: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3: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60
00:00 / 03: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8
00:00 / 04: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3
00:00 / 03: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