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23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0
高校砍学分压“水课”,究竟能否奏效? 大学生吐槽“水课”浪费时间,早已不是新闻。 11月4日《南方周末》又推出一则关于砍学分压“水课”的报道说,多所高校出手了——复旦大学砍掉22个学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部分专业甚至狠减30学分。学生们有些欣喜:“终于不用在无聊的课上‘浪费生命’了!” 但别高兴太早——学分砍了,“水课”压了,改革能否真见效,还得过三关。 第一关:老师得从"知识的灌输者"变成"思维的点燃者"。 以前有的老师一学期教五门课,课堂效果堪比“流水线打包”。如今课少了,却也倒逼教师思考:什么知识值得教?什么能力真正重要?但改革阻力不小——有些老师习惯了老套路,突然要换新课,简直像让火锅店改卖沙拉,浑身不自在。不过,抱怨归抱怨,这种“阵痛”迟早会来的。 第二关:学生得从“刷分的机器”变成"知识的探险者"。 一些高校推行自由选课制度,学生却仍然陷入了“绩点焦虑”——选课先问“给分高不高”,而不是“有没有用”。这就像减肥只关心体重数字,不管身体是否健康。学分减了,但若学生还是围着绩点打转,不过是把“内卷”换了个赛场。理想状态应该是:学生理直气壮地选课,冲着“有意思”去,而不是冲着“好拿分”来。 第三关:大学得从"文凭印刷厂"变成"创新孵化器"。 过去有人说,大学是“入学时一块铁,毕业时一颗螺丝钉”。如今不少学校忙着给课程“贴AI标签”,比如把“翻译课”改成“AI+翻译”。但这只是表面更新——如果评价体系还是“学分绩点定终身”的话,学生照样会为了0.1的绩点争破头。真正的改革,得让大学从“流水线”变成“创意工坊”,比如像有些高校那样,加大支持竞赛、创新实践纳入课程,让学生真刀真枪地搞创新。 说到底,砍学分压“水课”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如果只是把180个学分压到150个学分,老师仍然照本宣科,学生仍然埋头刷分,那只不过是把“注水肉”进行了压缩——味道没变,体积小了而已。真正的成功,则是让教师回归启迪智慧的本分,让学生回归探索知识的本能,让大学回归培育创新的本质。当我们听到学生说"这门课太有意思了,我自愿为它熬夜"时,那才是教育最美的样子。#大学生吐槽“ #教育
00:00 / 03: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1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5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3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66大顺3天前
我是一名大二双非工科女 从大一开始,满怀着期待去经历大学生活,后来慢慢发现,水课,社团,会议裹满了我整个大一,对前途的迷茫,对未来的担忧,在大二没有课的日子如潮水向我涌来,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大一的时候有学长带着打打比赛,后来学长步入大三便专心攻学业,跟我们说,如果想保研,就要自己带队去打打比赛,最近我看QQ群里面也发了今年的比赛事项,想参加但又不知如何下手,我便专心准备学习,学累之余,脑子里便会想着以后会怎样,会不会找不到工作,会不会挣得还不够养活自己,我这个专业听别人说对女生是非常不友好的,加上最近几年就业形势严峻,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同时也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大一不转专业,转专业吗?转去哪呢?我能干什么呢?我想干什么呢?想着想着转专业的时间也就过去了,既然这样就算了吧,就在这个专业吧。 感觉自己一事无成,高考失利来到这个学校,自己也不知道学什么专业,也没有对未来的规划,家庭也不能托举我,我时常自我怀疑,自我焦虑,我不知道前行的目标是什么,也找不到前行的动力,成绩这方面,也算中等偏上吧,高不成低不就的,看着那些专业排名前几的人,我时常会想,我该怎么才能会像他们一样呢?他们以后是不是更好找工作呢?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话太多了,专门开个小号说这些,今天就先说到这里吧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3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9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02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