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2
00:00 / 03: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以前看顾颉刚先生的《中国史学入门》,说从青铜器里,可知古王很残忍。比如在《小孟鼎》上记载着周王命一臣子伐西北方的一个国家,一次获酋长二人,“馘”,即战争中所杀的,割耳计数的有74812人,俘虏有13081人 所以,就很奇怪,怎么人类自古至今,不论交割迭代了几朝,这种战争制度都被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且发明它的人也并非受到了自然界中生物行为的启发 上个月某天和人闲聊,说如果所有男士都投身于一夫一妻的婚姻事业中,那就不会有战争了。马上就遭到了反驳,说婚姻中也会有战争呀。我想,那也不会“馘”7万多人吧 我真是觉得宏大叙事大可不必,因为宇宙中的资源取之不竭,那要是真发展到那时候,底层和上层又按什么标准来划分呢 我想会不会是上层的能量可以福泽到更多的人,以这种方式来划分的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林冲风雪山神庙,《面纱》的故事,《了不起的盖茨比》也不会发生了 不健康的父权母权制,会轻而易举地让人与人间的深层关系不发生或消失,虽然我们辅助感情增益的科技手段越来越发达了吧 由于早古的男士为他的妻妾成群们提供了可供生存的资源,所以妻妾成群们不惜熵增也要争抢着为她们的男士提供情绪等价值 看电影《教父》可知,由于中古的男士家族,已抗衡不了不知道哪个暗黑发明的恶竞制度,所以仅能提供情绪等价值的妻妾成群们她们死了她们都死了她们全都死了,超刚的新女士成长起来,如在《教父》里成长为幼儿园老师。幼儿园老师由最初的质疑男士,杠精男士,到最后的离开中古男士家族。伴随着阴阳失调,悉尼歌剧院也不稀泥了,教父制度也由此落幕萧条,新一代教父非死即伤在转瞬而逝的美好感情下 现在应该到人心不古了吧……哪儿哪儿都是价值交换,让人不由得怀疑这是给另一个维度下的老龄社会在做贡献……论智商,AI在突飞猛进,与其相比,各位翩翩男士女士不过是个棒槌,在男士至死是少男的责任论下与少女间KO不断;论美貌,美颜美体功能大行其道,要是没和某人相处过,还真不知道这人是谁生得。所以,人的优点之一——真诚的感情,是不是只能去侠客岛义!结!金!兰!行侠和武艺流传在太平的人间太平间了…… 写着写着,又写成这样儿了,从妻妾成群文风就不正经起来。反正吧,一年有365个日出,我送你365个祝福——唯祝走过路过各自成家,知己不断,不要在此时此刻的大夜里还散落在天涯
00:00 / 04: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张其成推荐必读的“五部经典”,必须反反复复的读: 1.《周易》2.《论语》3.《道德经》4.《六祖坛经》5.《黄帝内经》 不瞒你们说,我当了八年的大学图书馆馆长,我跟你们说一句话,听好了,书千万不要多看。为什么?因为现在这种垃圾的书、剽窃的书、抄袭的书太多太多,所以要读就要读什么书啊,读经典。什么叫经典?我有一个定义,经典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原创:它不是抄来的吧; 第二、经过长期历史检验的:这个长期,你要是这种文化经典,至少要1000年以上。 第三、常读常新:常读常新的著作。所以我看经典每一次读都有新的体会。 作为我们民族经典,这五部书你必须要反反复复的读。哪五部呢?你看: 1.《周易》中华第一经典(一源); 2.《论语》儒家第一经典; 3.《道德经》道家第一经典; 4.《六祖坛经》中国化佛家第一经典; 5.《黄帝内经》中医第一经典; 一头一尾一辈子要读:《易经》《黄帝内经》。中间三本我建议按照时间的先后,人生的不同阶段重点读。 少年青年必读《论语》,其他书可读可不读,但是论语是必读,而且要背下来。 中年必读《道德经》; 老年必读《六祖坛经》。 为什么?因为读了《论语》他告诉你来这个世上要做什么,读了《道德经》他告诉你来这个世上不要做什么,读了《六祖坛经》他告诉你来这个世上你要往哪里去。 如果不读这些经典,你不是白来这个世上的吗,你来干嘛?你说又不是我要来的,我们都是被出生的,所以不就是哭吗?那既然来了你怎么办?那就要离苦得乐。所。以读经典就是离苦得乐的有效的途径,就是给你铺好了这个大路。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4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4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00:00 / 03: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
00:00 / 05: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6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托尔斯泰笔下的《复活》,犹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脓疮,也雕刻出人性在罪孽与救赎间的曲折轨迹。这部耗费作家十年心血的鸿篇巨制,不仅是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精神重生史,更是对整个时代的道德审判书,至今仍在叩击着读者的心灵。 小说以聂赫留朵夫参加法庭审判为起点,当他发现被告席上那个沦落风尘的女子,竟是自己年轻时诱骗并抛弃的卡秋莎时,内心掀起惊涛骇浪。曾经纯真的贵族青年,在纸醉金迷中堕落成始乱终弃的罪人;而善良的农家少女,在命运的摧残下沦为杀人犯。两条本应并行的生命轨迹,在法庭上以如此残酷的方式交汇。聂赫留朵夫的觉醒并非一蹴而就,从为玛丝洛娃奔走减刑,到跟随她踏上流放之路,他在一次次目睹底层人民的苦难中,逐渐撕开贵族阶级虚伪的面纱。当他放弃优渥生活,与囚犯同吃同住时,这场自我救赎早已超越了个人赎罪,成为对整个贵族阶层的反叛宣言。 玛丝洛娃的形象则更具悲剧色彩与抗争力量。被伤害后的她用堕落包裹自己,看似麻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却在聂赫留朵夫真诚的忏悔中,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但她最终拒绝与聂赫留朵夫结婚,选择与革命者西蒙松结合,这个充满张力的结局,展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她不再是等待拯救的弱者,而是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独立个体。玛丝洛娃的复活,不仅是身体与灵魂的重生,更是被压迫者在苦难中淬炼出的精神觉醒。 托尔斯泰以复调式的叙事,将个人命运与社会批判熔铸一炉。贵族的奢靡与囚犯的苦难、法庭的庄严与司法的腐败、宗教仪式的虚伪与信仰的真诚,这些强烈的反差构成了小说的张力。聂赫留朵夫走访的每一个场景,都是对沙皇俄国社会制度的无情揭露:监狱中挤满无辜的平民,法庭上法官们昏庸草菅人命,教会成为权贵的附庸。小说中“要永远饶恕一切人”的道德说教,虽然带有托尔斯泰式的理想主义色彩,却也尖锐地指向了社会矛盾的根源——当制度性的不公成为常态,个体的救赎是否还有意义? 合上书卷,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渐行渐远的背影,仿佛在向读者抛出永恒的命题:在充满荒诞与不公的世界里,我们该如何守护内心的良知?《复活》给予的答案或许沉重,却足够深刻——救赎从来不是终点,而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自我审视与抗争。它提醒着每个时代的读者:唯有直面人性的黑暗,才能真正走向光明。
00:00 / 02: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17: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