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1
00:00 / 02: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今天,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逝世,享年103岁。 他不仅是一位改变物理学格局的科学巨匠,也是现代中国最为长寿的科学人物之一。 在缅怀他学术成就的同时,我也想从健康角度, 去思考:一个高强度思考了一辈子的人,为什么能如此高寿? 杨振宁先生出生于1922年,青年时期留学美国,长期从事高强度科研工作。 他从不抽烟、极少饮酒,喜好蔬菜和鱼类,长期保持清淡饮食; 无论在清华还是普林斯顿,他每天都有严格的学习安排:早睡早起、不熬夜、不暴饮暴食; 长期的科研工作需要高度脑力活动,但他懂得“张弛有度”,常以散步和思考来保持专注; 他从不追求强烈运动,但每天保持轻度活动,比如打太极或散步。 医学上,这种生活方式确实有助于减缓心血管与神经系统老化。 杨振宁在八九十岁以后,身体仍保持稳定,没有公开的严重慢性疾病记录。 他虽在百岁期间行走不如从前,但仍思路清晰、能独立讲话和写作。 据身边人回忆,他在晚年注重心态平衡与智性生活,很少陷入焦虑或愤怒。 他一直保持每天阅读、有限社交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这其实反映出“人的脑力使用不是消耗,而是锻”的道理 从杨振宁的一生,我们可以提炼出普通人都能做到的三条“长寿钥匙”: 第一、规律饮食、清淡为主,不过饱、不过饿。 第二、保持学习、思考和求知的心,不让大脑“提前退休”。 第三、以平常心面对时间、名利与得失,不纠结、不内耗。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印证了一个事实:稳定比剧烈更重要。 对普通人来说,科学养生不是神秘技巧,而是让身体与心智都保持在“平静的节奏和适度的挑战中”。 或许,这正是他在物理学世界之外:留给我们的另一种“优雅的对称”—— 心与身的平衡,智与寿的统一。#杨振宁 #健康#长寿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杨振宁 #杨振宁逝世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逝世。回顾杨振宁不平凡的一生。 杨振宁的一生,是一首跨越世纪、融汇东西的科学与人文史诗。他仿佛一位游走于微观粒子世界的诗人,以数学为韵脚,以物理为意象,在宇宙最基本的法则中刻下不朽篇章,又将这非凡的智慧最终回馈于他魂牵梦绕的故土。 他的早期生涯烙印着近代中国的动荡与求知若渴。1922年生于合肥,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他辗转求学,最终在西南联大那间于战火中屹立的学术殿堂里,打下了坚实的物理学根基。朱自清、闻一多等大师的熏陶,更滋养了他深厚的人文素养。1945年,他负笈远行,赴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氢弹之父”泰勒。这段经历将他推至世界物理学的前沿,也开启了他学术生涯的黄金时代。 真正的辉煌乐章在1950年代奏响。1954年,他与米尔斯共同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如同为基本粒子世界立下了一部精深的“宪法”。这一理论,以无比优美的数学结构,奠定了现代粒子物理学的基石,成为标准模型的理论根基。其深远意义,足以比肩电磁学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然而,这仅仅是序曲。1956年,他与李政道共同挑战了物理学界奉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定律。他们敏锐地指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宙及其镜像可能并不对称。这个石破天惊的构想,由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通过精妙的实验予以证实。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登上诺贝尔奖的殿堂,成为首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一举重塑了人类对自然对称性的根本认知。 在学术成就抵达巅峰之后,他的人生轨迹转向了更深沉的归属。作为蜚声国际的学者,他自1970年代起,便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科学界的桥梁,频繁访华,为百废待兴的中国科学事业倾注心血。他的推动与建言,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大科学装置的建立、理论物理学人才的培养,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2003年,已至耄耋之年的他作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决定——放弃美国国籍,全职回归清华大学。这不仅是叶落归根,更是一位科学巨匠将生命最后的光与热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祖国科教事业的壮举。 晚年的杨振宁,其影响力早已超越单纯的学术领域。在清华园,他不仅是莘莘学子的指路明灯,更是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高屋建瓴的顾问。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象征——象征着科学精神的传承,象征着家国情怀的永恒,象征着中华学人跨越千山万水后的文化归根。 杨振宁以他近一个世纪生命旅程,完美诠释了何为“探索宇宙之深邃,心怀家国之赤诚〞
00:00 / 03: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5: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